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微信公众号

陈彦斌

大家上午好,我代表课题组向大家报告我们的报告的主要内容。

    按照我们的惯例,一、三季度是专题性的研究,二、四季度是发布研究报告,这次我们讨论的主题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主题——经济增长与民生目标冲突下的中国通货膨胀。

    我们的报告分为五个问题:一、单纯的通胀形势是否严峻、是否会加重贫富分化?二、当前的通胀形势有哪些新的变化?我们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这是报告的主框架。

    报告的第一部分讲述当前严峻的通胀形势会加剧贫富差距。我们对通胀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在经历了2009年的下跌之后,我国的价格水平在2010年开始回升,并呈现逐季上涨态势,2010年CPI涨幅达到3.3%。CPI不是很高,但是人民不满意,我们想是由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CPI并不足以反映当前的通胀形势。二是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中国,通胀并不是主要问题,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的通胀往往是以食品价格上涨为主的结构性通胀,在中国产业过剩的大背景下,不会影响物价。我们认为,如果从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视角来看,通胀很重要,在过去30年,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并迈向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最迫切的愿望,是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到今天,这个任务也只是逐步完成了一部分,现在我们有了新的任务、新的目标。在高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社会冲突,尤其是目前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所以当前的社会稳定问题是大家感觉到比较突出的问题。

   具体从两个方面论述以上观点:

    一、如果考虑到房价没有充分计入CPI、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物价是在2007-2008年高位基础上的继续上涨以及行政干预等因素,当前的通胀水平会更高,甚至接近2007-2008年的水平。

    1.我国居住类占CPI一篮子商品的权重太低,尤其是自有住房占有居住类和CPI中的权重过低,这使得我国的CPI低估了生活在房价普遍高企的城市中的居民所承担的压力。

    2.食品价格的全面上涨,尤其是蔬菜和粮食等价格的大幅上涨对居民生活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在食品涨价里面,比较明显的是蔬菜、鲜果和粮食的涨价。

    3.当前的物价水平是在2007-2008年物价上涨至高位后的继续上涨,当前价格最高水平相比于2006年已经有了相当幅度的提升。虽然2009年出现过物价下跌,但是幅度非常小,2007年至2010年这段时期依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物价上涨最快的时期,尤其突出体现在食品,4年涨了38%,而我们的收入肯定没有38%的涨幅。

    4.如果没有政府行政管制等非经济手段对价格上涨的干预,当前的物价水平可能会更高。

    2010年各级政府出台了一些行政干预物价和房价的措施,这些不得已而为之的行政干预手段反映出政府缺乏经济方面的良策来应对当前的物价和房价快速上涨。虽然通过行政手段来打压物价和房价在短期内有助于避免价格的过快上涨,但是这扭曲了市场价格的信号作用,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混乱,甚至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市场的价格波动。如果排除行政干预措施,那么物价水平很可能会出现报复性反弹。

    二、我国通胀对中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的影响较为严重,会进一步恶化本已严重的贫富差距,而目前脆弱的社会结构可能难以承受这种进一步加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在我们的社会结构比较稳健的情况下,我们承受一定的通胀、承受更高的贫富差距可能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恰恰出现在我们不能说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有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就要有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在社会结构欠发达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个问题。

    1.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仍然偏高,经常发生的以食品价格大幅上涨为特征通胀会对居民实际生活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居民的食品支出比例相对偏高,因而所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一直在下降,但目前仍然高达40%。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只有15%左右,这说明食品支出仍然是我国居民家庭支出的主要部分,而农村居民整体高于城镇居民。

    在低收入群体的恩格尔系数偏高的情况下,食品涨价对人民生活的损害非常明显,而且他们受到损害的时候,缺乏利益诉求的对象。在欧美,生活维持不下去,可以找政府、找社会救助,甚至找教会,而我们没有钱吃饭了,找谁?

    我们把2004-2008年不同人群的CPI放大发现,特别是农村低收入群体受到价格涨幅的影响非常大。

    2.我国家庭财产中存款所占比重较大,而长期较低的存款利率使得储蓄存款很可能在通胀期间出现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从而造成家庭财产受损,特别是我国的穷人和中间阶层往往持有更高比例的存款,因而会在通胀期间遭受更大的损失。

    我国利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存款的实际利率为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存款在我国家庭财产中占了很大比重,特别是穷人和中间阶层的存款占其资产的比重更高。我们分为三组数据来分析:第一组是财产最低的人群,他的存款利率达到56%;财产最高的这部分人,存款比重比较少,因为他有更多的投资手段。高通胀、低存款利率对穷人是最不利的。

    3.我国工资形成机制缺乏集体谈判等成熟、有效的市场化措施,工资调整往往滞后于通胀,导致通胀时期实际工资下降,从而对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中低收入家庭造成更大的损害。

    4.相比穷人和中间阶层而言,富人抵御通胀的能力更强,能够通过资产持有结构的多元化来规避通胀风险。他们可以通过资产持有结构多元化来规避风险,财产最高的10%的人群的资产结构比较多元化,而低收入者的资产结构比较单一,这是非常明显的,而我们知道,资产的多元化是抵御风险的最好的办法。

    5.房产、收藏品等实际资产具有保值甚至增值的能力,通胀期间价格往往倾向于上升,这些实际资产因其价格较高,大部分为富人所持有,因此通胀期间房产等实际资产的价格上涨会通过财富效应而显著扩大贫富差距。投资房产所需要的资金远大于其他投资品种,是一种只适宜富裕人群的防通胀投资工具。购买住房可以使用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但即使通过银行贷款途径筹集资金,高额的首付对于低收入者来说也是难以承受的,因此房价上涨所带来的财产保值增值收益严重偏向于富人。富人持有的房产总量高,所以房价的上涨对其财富增加的效应非常明显。

    报告的第二部分,我国当前通胀形成机制的新变化。

    前面的分析表明,通胀对中低收入者生活造成较大负面影响的主要根源是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那么,以食品和农产品价格上涨为主要特征的通胀是否出现了新的形成机制?具体而言,我们将考察三种机制:

    在农资本化、房地产深刻影响宏观经济的背景下,过剩的流动性如何导致了物价和房价上涨?在刘易斯拐点逐渐到来的背景下,不断攀升的低端劳动力工资如何推动了农产品和低端服务业价格上涨?在国内外价格联动性逐渐加强的背景下,持续上的国际农产品和原材料价格如何带动了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

    一、充裕的流动性在农产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寻找出口,直接造成了物价和房价的迅速上升。外资的涌入和高通胀预期下的高货币流通速度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过程。

    1.过多的流动性主要来自于2009年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年超计划的货币投放和不断攀升的外汇占款等三方面的因素。

    第一是2009年,我国政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投放了大量的货币。

    第二是2010年货币政策虽然逐步调整为适度宽松,但是货币仍然出现了超计划投放,流动性在2010年仍然保持宽松状态。一是货币供应增速虽然小幅回落到19.7%,但是仍然超过了去年年初政府制定的17%的目标值。二是2010年的信贷总额高大7.95万亿,超过7.5万亿的信贷目标。三是在2010年下半年通胀苗头较为明显时,货币政策的紧缩性力度不足。在2010年5月中旬至10月中旬长达5个月的时间内,央行没有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而事实上CPI涨幅从5月起就已经连续5个月超过2.9%。

    第三是2009年及2010年贸易顺差和国际资本流入进一步增加推高了外汇占款。外汇占款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复苏,我国外交形势出现了改善,顺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二是为了应对此轮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新一轮央行货币宽松政策制造了大量的流动性,这些流动性带来了大量的热钱。

    2.我国流动性虽然充裕,但是无法充分注入到实体经济。

    从熊比特的技术创新理论视角来看,次贷危机表面上是金融危机和房地产危机,而本质上是技术创新处于低谷。以IT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目前处于衰落阶段,但新的技术浪潮还没有形成。最有可能形成下一技术创新源泉的低碳技术专利发明数量和投资也没有出现本质的飞跃。因此,世界经济的新一轮长期增长路径还缺乏信技术的有力支撑。而中国的“投资—出口联动机制”和“外需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决定了我国实体经济高速增长的恢复有赖于世界经济增长特别是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彻底恢复。因此,我国扩张性货币政策无法将流动性充分注入到实体经济。

    3.在实体经济发展不足和金融市场不景气的背景下,充裕的流动性在农产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寻找出口,直接造成了物价和房价的迅速上升。

    第一是农产品市场处于“紧平衡”状态,需求价格弹性低,短期内供给难以大幅增加,流通体制相对分散,因而具有充足的炒作获利空间。农产品资本化倾向在炒作资金大规模涌入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剧,改变了以往的单纯消费品属性;部分农产品价格开始脱离供求层面,出现猛烈上涨。

    第二是充裕的流动性为房地产市场注入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并推动了近期房价的快速上涨。

    历史数据表明,房价对货币的依赖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而房价对利率是负相关性,我们的低利率、高流动性是导致房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第三是外资的涌入具有鲜明的投机特征,虽然不具有主导性,但仍然加速带动了资金向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农产品市场的涌入。

    第四是通胀预期强化了“泛滥的流动性→强烈的通胀预期→更快的货币流通速度→更多的流动性”的正反馈机制,带来了更大的通胀压力。

    二、刘易斯拐点的逐渐到来带动了低端劳动力工资的持续上涨,造成了低端服务业和农产品价格上涨。

    中高端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成本上涨幅度不大,当前我国低端劳动力市场供给由总量过剩转向结构性过剩,促使低端劳动力工资持续上涨,服务业和农业技术进步比较慢,并且大量使用低端劳动力,因此会大量推动粮食上涨。

    三、国际农产品价格和国际原材料价格通过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来推高CPI,输入型通胀逐渐显现。

    1.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带动了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

    第一是我国主要进口农产品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使得主要进口农产品国际价格的快速上涨直接带动了国内相关价格的上涨。

    第二是我国主要进口农产品多为上游粮食作物,其国际价格的提高直接带动了国内相关下游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第三是国际农产品期货价格上升推高了国内相关农产品期货的价格,进而带动了国内农产品现货价格上涨。

    2.国际原材料价格的迅猛上涨对国内农产品产生了较强的成本推动压力。这是输入型通胀机制的作用逐步显现,未来可能会进一步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存在通货膨胀压力,并经常发生通货膨胀。1978-200年的33年间,有17年的CPI涨幅超过30%的警戒线水平,有5年的CPI涨幅甚至超过10%;特别是2003年以来,我国除2009年以外,几乎每一年都处在通胀危险之中,通胀逐渐出现了常态化的趋势。

    我国之所以经常面临通胀压力,其根源在于增长主义的发展模式。我国长期以来一味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希冀于以单纯的经济更高速增长来解决或掩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增长依赖别”和“投资饥渴症”。这种增长模式带来的高增长和高投资容易导致经济利体出现资源紧张、经济过热,引发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另外,以增长为首要目标的宏观调控体系为经济体注入了大量流动性,更加剧了通胀压力。

    因此,不改变我国当前这种增长主义发展模式,不将增长主义政府转型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常重现通胀的局面。

    一、增长主义发展模式带来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方式容易导致经济体出现资源需求拉动的通胀。

    中国从近代以来长期落后于西方,饱受列强侵略;而战争、革命、建国后路线与政策的失误,更拉大了我经济势力、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所以,实现经济腾飞和国家崛起成为了一种强烈的民族愿望。在这种民族意愿的支撑下,在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变化的前提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并以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的第一要务。这种对经济增长的重视,使得政府事实上采取了增长主义模式,各级政府集中精力发展经济。

    政府主要通过推动投资增长促进经济增长,投资冲动的周期性释放导致通胀水平周期性变动,而近几年投资的高速增长导致我国经常性存在通胀压力。1994、1995年为什么出现CPI较大涨幅?就是因为投资的快速增长。2003年以后,我国的投资增速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所以CPI自2003年以来一直很高。

    投资过热带动经济过热,并引发需求拉动型通胀。通胀带来了很大的社会问题,如果今天的CPI过高不解决的话,我相信也会带来更大的问题。

    二、通胀带来的低实际利率甚至是负利率导致家庭部门为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国有企业和银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利率管制下,我国利率水平长期较低,通胀的频繁出现使得实际利率进一步降低,并且容易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负利率。

    1.低利率降低了国家使用资金的成本,为国家实施扩张性经济政策提供了支持。
    2.低利率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低成本的资金,促进了国有企业的蓬勃发展。
    3.低利率提高了银行业的利差收益,有力地支撑了银行业发展。在低利率的情况下,老百姓的投资渠道比较窄,即使出现低实际利率甚至负利率,银行的存款也不会大量减少,资金来源不会受到明显的冲击。同时,处于低位甚至为负值的实际利率极大刺激了企业的贷款动机。

    三、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宽松财政政策导致货币政策被动宽松,从而为经济体注入大量流动性,并导致经济经济长期存在通胀压力。

    1.在增长主义的指导下,我国政府偏好使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推动经济增长。我国的财政政策制定流程相对简单,时效性也高得多,因此财政政策在中国被使用得更加频繁。在固定的汇率制度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压力,进而导致资本流入并加大汇率升值压力。

    第四部分,2011年我国通胀形势预测。

    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测算:2011年我国将存在温和的通胀形势。

    一、流动性存量较大、信贷惯性较大和外汇占款比重较高等因素使得2011年的物价上升仍有较为充足的流动性基础。

    1.长期的高速货币发行导致目前累计的流动性存量较大,在短期内难以有效收回。
    2.2010年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导致2011年的信贷惯性较大,贷款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3.热钱流入和贸易顺差持续高位运行将使得外汇占款比较依然偏高,从而将部分抵消掉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

    二、受春季干旱、输入型价格上涨、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加价、大量闲散资金流入和国家粮食收购价格提高的影响,农产品价格在2011年可能会进一步上涨。

    1.主要主产粮区出现大面积干旱,我国粮食产量在2011年实现连续八年增产的难度较大。
    2.全球自然灾害频发和美元贬值压力导致国际农产品价格可能在2011年持续上涨,这将给我国农产品价格带来较强的收入型价格上涨压力。
    3.2011年我国“民工荒”现象加剧,农产工工资将进一步上升,由此将一步推高农产品价格。
    4.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新国八条”等政策严密调控下的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使得大量闲散资金可能会加速流入农产品市场,进而推高2011年的农产品价格。
    5.2011年我国继续上调稻谷和小麦等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格;虽然这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积极意义,但是也要看到,这将会进一步推高已经持续上涨的粮食价格。

    三、2011年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将继续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推高能源和金属等大宗原材料。

    四、实体经济基本保持平衡,宏观调控政策的基调已经回归稳健,因而2011年并不存在出现恶性通胀的基础。

    第五部分,政策建议。

    一、全年尤其是上半年应实施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着力回收过于宽裕的流动性,积极应对当前的通货膨胀。

    1.着力防止M2全年增速超过16%的预期目标。
    2.实施动态调整差别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到20.5%至21.5%的区间,全面新增信贷规模控制在7万亿以内。
    3.全年加息到3.5至4%的区间。

    二、积极发展实体经济,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三、加大支农力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四、加强能源储备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保障能源安全。

    五、积极推进工资形成机制市场化变革,建立工资的通胀指数化机制。

    六、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抑制房价泡沫。

    七、积极推进中长期改革,有效提升通胀的治理水平。

    1.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降低使用行政手段调控物价的频率。
    2.积极推动行政地质改革,将增长主义政府转型为公共服务型政府。
    3.积极推进货币政策改革,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物价的能力。
    第一是增强央行独立性,第二是推动货币政策目标改革,第三是推动货币政策工具改革。

    以上是我们报告的主要内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