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专家,同学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今天应邀参加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的报告会。今天的报告非常好,它为新经济新动能的阶段制订了一个新标准、;指出了创新产业融合跟经济增长之间复杂的机制联系;全面分析了创新经济与产业侧,以及相互之间传递性的障碍,以及解决这个障碍的办法。所以就报告来讲,理论层次高,对策方面具体。而下面我将谈谈对于这主题的一些看法。
第一、对于报告中提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达到多少,比如说我们国家现在从2015年8%左右,现在到10%左右,这个数字很不稳定,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个数字相当瞩目,并且鼓舞人心。但是需要注意一个问题,中国的战略新兴产业是有这个“名”,实际上没有这个“实”。中国长期给国外制造业代工,且制造业代工都是高端产业的低端环节,利用中国劳动力的密集,或者利用中国环保不是非常严密的生产环境。这些产业名字是高大上的,产业名称高大上,但其实它是低端环节。比如生产电脑,电脑看起来是高端产业,实际上都是加工、组装、装备、生产鼠标,比如江苏昆山,全球一半的电脑在那里生产,现在转移到了河南、重庆、陕西、合肥等地。河南统计新兴产业时,把生产鼠标也当成战略新兴产业。所以占比10%并非一个很实在的数据。终端产业高端化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阶段,如果考虑高端产品的低端生产环节被纳入计算的情况,那么这个比重不能说明太大问题。
第二、在创新方面,把科技创新跟产业创新经常混淆在一起是错误的,同称为创新本身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研究的时候会有问题。科技创新在我看来就是烧钱的,产业创新是赚钱的,这两个不是一回事,一个是尽快把钱烧掉变成知识,一个尽快的把知识引用变成钱。这两个决定机制、发展政策、需要环境都是不一样的。怎么样把钱尽快烧掉变成知识,这个取决于思想自由;怎么把知识变成钱,需要自由的经济体制。我们的报告出于任务有对创新进行了一定的区分,但是仍需要更加明显的区分。如何把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搞,讲不清楚创新。我们的报告重点在产业创新,科技创新是我们暂时不需要的,因为科技创新涉及环境问题和经济学问题,离主题较远也较复杂。
第三、财政部上个月取消了“最低价中标”制度。
第四、研究创新上,关键是要抓住创新产业。所谓产业创新,关键是产业创新后面的制度问题。创新本身是科学家的事。所以对经济学家来说,最关键的是抓住背后的制度问题。形成一个产业竞争链主要两个方面:一个是成本的高低;第二个产品的差异。成本高低跟生产力高低有关系,生产力高低跟两个因素有关系,一个是知识的产业情况,一个是人的自主性。产品差异化也是两个因素,一个是技术创新,一个就是广告。我们把次要的因素抽象掉,产品成本问题也好,产品差异也好,都是由创新决定的。知识创新是什么决定的?知识创新最关键的是一种制度,是它的经济、社会、政治、金融、教育、科技一系列的体制综合性的因素。以金融为例,说欧洲的金融自主创新比美国差,其实是的金融体制不一样,不如欧洲发达。中国的金融体制不发达,都是以银行为主的,银行的资金对于支持创新有很大的问题,当存款面临巨大的风险时商业银行就其本质来说是不能支持创新的,这其中有一定的道德风险,尤其是有风险的创新。所以进入新时期的中国经济,研究制度创新就是研究我们的创新,要不然非常有风险。
第五、产业创新的人才问题。现在的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中国没有人愿意做制造业了,在没有人愿意做制造业的情况下很难讲制造业创新。而且现在制造业的主体是受教育程度较低且意愿较低的农民工。西方国家的制造业精神是,勤勤恳恳精细化地做一辈子,一做精细化,二做高端化,而这在中国是比较缺乏的。而中国没有人愿意做制造业,第一是资金原因,挣钱少的现实问题。第二是文化上较轻视做制造业的,自古以来就没有鼓励工匠精神的文化。因此在这些条件下制造业很难壮大起来,只靠低劳动力成本只能做低端产业。
因此产业创新和人才问题,其实根本上还是文化制度改造,以及如何看待社会体制的问题,如何让他们取得平均利润,这个是中国制造业的关键。
第六、高负债问题。现在制造业为什么不愿意创新,是因为负债高的问题。民营企业负债率太高就倒闭,国营企业不倒闭变成僵尸企业。现在中国企业面临高负债的90%是国有企业,普遍的负债都在70%,甚至90%,这么高的负债会产生紧缩效应,因为负债多,没有人借钱给他,他也不敢借了。所以扩大需求时通过银行系统给企业贷款,一个是贷不出来,银行不给它贷,二是不敢借贷。货币发行160万,没有投入到产生效益的领域,有的流入房地产。央行提升M2就会通胀,一通胀企业日子就好过。过去通过部队、事业单位笔工资,这家公司楼盘一收购,这家公司很快产生通胀了。现在货币是通过银行发出来的,通过商业银行转给企业,这个过程中产生负债,你本来负债很高,你经营产生负债,经营产生高负债,这样产生紧缩效应,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能创新吗?所以负债不降下来,不减轻负担根本无法创新,这是高负债。
第七、产能过剩。产能过剩问题这么严重,提出去产能非常正确。去产能改善一个产业的供给条件,然后使它的价格上升。如何去产能,行政手段,杀指标,还是环保政策还是竞争制度?不管怎么样产能去掉了,去掉之后供给环境改善了,价格上升,然后企业盈利,企业可以付工资了,可以买设备了,可以付社保,欠银行的钱可以还了,本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得到消除,然后取得很好的效益。但是去产能去的都是上游的产能,还没有去到中游。为什么从上游开始呢?上游都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众多,资产负债严重,怎么办?上游先去掉一些小的、民营的、不好的,有环保污染的产能,然后产品涨价了,资本市场有一个反应。比如现在钢铁价格涨了好几倍。但是上游涨了,下游要接受,要转嫁,如果下游不能有效扩张和转嫁的话,结果反作用给上游,上游将会进一步减产。所以前期去产能能够跟创新联起来的前提是什么,下游要能够转嫁,现在遇到的瓶颈是下游转嫁有问题。
第八、高税费问题。谈到高税费问题不能直接判断中国的税高还是低,但是税费的高低还是有一定标准的,这个标准不是跟哪个国家比,而是要比国家公共事务,政府承担的范围。如果是高福利,那就不是高税,就怕税收高了,公共福利不承担,这就是高税。另外一个标准就是影响了企业的创新能力。现在从这两个标准来看的话,中国的税确实高,但更多的是费高。当然中国很多的政府给企业无穷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也弥补了高税收的缺陷。从地方较好企业上市公司的报表上来看,党和政府会给予很多的补助。所以表面上看中国企业税负很重,但是又有很多的企业税负很轻,是因为政府给了很多的补贴让其进行技术创新。宏观方面,第一要改变政府的职能,政府机构的改革是减轻税负必然的途径,否则没办法减税,减税从那里减?微观上就是改变政府对企业刺激的模式,与其直接给企业补贴,刺激生产,不如给消费者补贴刺激市场更有效。
第九、关于内需在自主创新当中的问题。经过创新经济,自主创新必须占主导地位,如果仅仅模仿不能算创新占主导地位。国家依靠出口进行增长的模式,不可能真正产生自主创新,因为出口都是研发好的产品的代工,人家把所有的搞好了,我们代工,是不可能拥有自主产权的。江苏苏州是最典型的案例,它规模大但大多做代工,以模仿为主,自主知识产权很少。一个依据出口导向的经济,在外需导向的情况下不可能自主创新,也不需要自主创新,人家研发好了,按照模子做就行。自主创新以内需为导向,在这个位子上我们产业进入创新为主的经济。
第十、建议在宏观经济非常严峻的情况下,非常复杂的情况下,非常多变的情况下来分析经济怎么分化,分化是怎么产生新动能的,创新的动力和压力来自于哪里。因为现在目前的问题,有一系列方面需要考虑,包括货币超发,美国缩表,劳动力成本提高。未来我们还遇到一系列房价问题,高房价对经济有很大的影响,这样情况下创新会有什么问题。未来会遇到一系列变化。美联储缩表,每次都对其他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经济危机。这种情况下,中国创新经济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