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微信公众号

毕吉耀:四点原因导致政策可能制约创新发展

最近几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工作,不仅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在“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中也把创新放在第一位。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以来,十八大以后,政府对创新的认识和把它放在整个工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达到了从来没有过的高度。

根据中国经济最近几年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发展条件的改变,中央做了重大判断——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最主要的是三个大特征是: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化。要想实现中国经济更好、更持续的发展,毫无疑问创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用高端产业支撑未来长远的发展,这是主要的政策思路。

一旦创新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党中央的文件,就是政府的一个工作的重要方面。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的体制下,当创新工作被列为政府工作,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都要把抓创新放到重要位置。尽管最高领导经常提到,创新不是说你在办公室里想象来的,很多新产品、新产业也不是能够规划出来的,还是经过市场竞争最后形成的,但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不过无论如何政府肯定还是要抓创新,包括采取各种各样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例如财税方面加大研发投入补贴支持力度,税收方面RAD的成本等等,除此之外还要鼓励成立各种创新基金、产业发展基金,通过产业园区、创新园区的设立等等一系列我们惯用的手段来支持创新和产业发展。

至于这些方法有没有效果,争议很多。无论如何中国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间,解决好创新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真正依靠科技、产品、经营理念、模式、业态创新来推动我们的产业迈向更高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使得未来经济发展能够更加可持续,一定涉及到很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或者创新产业融合不足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80年代时候,我们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重点解决科技的生产力动力问题,主要解决两个方面:一个是外行引导内行问题;第二个是解决了科技人才过去的束缚。当然之后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市场化的发展,结构也出现很大的变化。

我个人从最近几年的研究,特别是到地方调研过程中间,感触到一些现实中没有解决的突出问题,即一方面我们现在对鼓励创新这个发展战略,大家都有了积极的响应,产生很多美好愿望;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在现有的体制机制包括在酝酿出台的政策措施中间,会感到很多政策对创新不是促进,而是制约或者障碍。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不管是科技创新、业态创新还是其它方面的创新,首先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但现在对于创新者的激励机制,总体来讲还是不够,如果说对于创新的人员没有一个非常有利的激励机制,实际上很难进行发明创造的。

二是如何解决市场和政府的关系问题。一方面市场体制机制并不是非常完善的,按照市场的调节,资源不会配置到创新上去;按照政府的调控,会在短期内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公关,在前沿技术方面取得突破,通过政策措施进行扩散,对整个经济科技水平、产业技术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理论上来讲是正确的,但是也有很大的风险。因此对中国来说,这两方面都不能偏颇,甚至某种程度上我们还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政府的作用。完全靠自发的创新恐怕很难解决我们的发展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当然政府在制定创新政策,引导产业发展,指导产业政策方面,还是有改进的地方可以减少它的失误。

三是科研和产业化转化的关系问题。中国专利数量很多,但是为什么专利没有转化为成果,转化为新的产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呢?很多人分析说体制机制问题阻碍了科研高校很多专利转化为成果转化为产品。这个原因无疑是一方面,但实际上也不完全正确。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大量的发明性专利,是没有任何实际使用价值的。所以说根本不可能转化成有盈利前提的产品或者市场。

四是我们产业发展短板很多。扪心自问有哪一类产品是我们首创的?我们所首创的哪个产品成为了一个大产业?现在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一些怨妇般的咆哮反映出我们创新的短板和我们希望通过引进各种方式提高我们的技术,但却没有真正的把着力点放在自主研发上。我们无论作为研究者、创新的承担者还是制度的制定者,心里面都没有太多的信心。

以上就是我们需要深刻反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