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微信公众号

毛振华 教授

宏观论坛十年恰是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生剧变的十年,市场经济运行必然伴随着经济周期,全球化必然伴随着经济波动的联动,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下行、产能过剩、风险累积、政策效能递减的困局,为应对这种困局我国提出了很多政策创新,这一代中国经济学家有幸在这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持续观察、见证并积极参与这个过程,产生很多理论创新成果,这为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融入世界,甚至在某些方面引领国际的经济理论创造条件。所以,过去这十年宏观经济论坛生逢其时,感谢恩赐于我们的时代,我们也为过去取得的成果和成绩而自豪。

 一、宏观论坛的特色和成就

(一)探索与创建宏观研究的“人大风格”

中国人民大学的理论经济学在全国学科排名中位列第一名,我们宏观经济研究不是政府的决策部门研究,也不是其他的媒体研究,而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具有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院派的“人大风格”。

第一,重视宏观经济分析背后的理论逻辑。经济运行是多样化的,但是背后蕴含着经济发展的逻辑,这个逻辑不仅仅是源自于中国经济发展30年的成就,也源于经济学家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分析。

第二,重视数据和定量研究方法的使用。我们团队已经建立起自己的模型和数据库。

第三,重视从中长期趋势看短期。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团队的研究重视从短期的问题中找到中长期的方法和趋势。

第四,重视重大问题导向,发挥政策智库作用。我们定位于研究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很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一些理论分析和实践方面的建议。宏观经济论坛是采取课题组的方式,十年以来课题组进行了持续滚动的研究,产出了一系列成果,积累了很多人才。研究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分析预测、宏观经济月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就业分配、中国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经济结构与产业政策、世界经济等专题,很多成果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发布以后,也在国际一流的刊物上发表。

(二)宏观经济论坛取得的成就

咨政决策方面,宏观经济论坛团队得到了总书记、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部级领导批示十余次,很多成果也得到了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部门的采纳,宏观经济论坛团队成员多次受邀参加部委会议,成果被多次运用到决策中。

学术成就方面,共出版学术著作30多部,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著作3部,在上海、香港、哥伦比亚大学举办过宏观经济论坛,得到海外学者的广泛好评,团队成果也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成为国家高端智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才培养方面,十年间我们培养了一支学术功底扎实的研究队伍,目前团队中刘伟教授、刘元春教授、杨瑞龙教授三名长江学者,著名经济学家刘伟教授担任首席经济学家,宏观经济论坛团队成长的十年间,还有很多30多岁的年轻人现在已经成为人民大学很多学科的重要带头人,成长为人民大学经济学的后继力量,为人民大学的学科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回首宏观经济论坛走过的十年,每一个季度发布一个报告,对当时的中国经济进行分析判断,凝结了团队成员大量的心血,目前已经一共出了38期报告,从这些报告中也能看出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

二、十年宏观经济研究形成的观点与判断

2006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共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我国经济攀上了发展的顶峰,2007年中国经济GDP增长率14.2%,应该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节点;第二个阶段,随着2007年底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经济出现了剧烈的下行波动,面对这种形势,中国政府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中国经济产生较为有力的反弹;第三个阶段,2010年开始中国经济又进入了一个下行判断期。在中国经济这样的发展轨迹里我们发布的宏观经济报告都给出了深入的分析。

1、2007年4季度报告以“财富结构快速调整中的中国宏观经济”为主题,提出:随着产出缺口进一步扩大,来自实体层面的压力进一步加强,2007年2季度GDP增长率达到14.9%的高点,已达到本轮经济周期的最高点,根据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的各个因素判断中国经济将迎来经济下行压力。建议:在政策层面上,继续采取中性定位、偏紧操作、组合实施的策略,以实现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中进行自我均衡化的结构调整。

2、2008年2季度报告以“全球滞涨威胁下的中国宏观经济”为主题,提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世界经济周期进入下行区间,中国GDP 增长大幅回落。世界经济告别“大缓和”的黄金阶段,将对中国经济产生中期影响。建议:宏观政策应对“双紧政策”进行调整,防止中国经济重新步入“短期小幅回落引领中期加速性衰退”的顺周期调整模式。

3、2009年1季度以“走出经济低谷的改革措施与宏观治理”为主题,提出:2009年初经济出现小幅反弹,经济不确定性强化,所以出现“乐观派”和“悲观派”观点激烈交锋。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小幅反弹无法左右中国宏观经济持续下滑的基本趋势。政府投资驱动政策只是延缓了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内在的矛盾,无法解决需求结构转变和内需持续增长问题。建议:通过改革转换经济增长模式,为启动内需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4、2009年3季度以“次高速时期的中国经济增长”为主题,提出:经济刺激政策作用下,2009年3季度GDP增速重回10%以上,达到10.4%。改革红利、全球红利、人口红利和城市化红利等传统经济增长支撑点开始步入边际效应递减阶段。中国经济将进入“次高速”增长期。建议:将当前“反危机、防恐慌”的短期应对政策转向以经济转型和培育新增长源为着力点,长短兼顾的宏观经济政策。

5、2010年2季度以“‘周期调整’与‘多重政策’作用下的中国宏观经济”为主题,提出:中国经济出现GDP 增速逐季回落,CPI月度增速下滑和“总量平衡再次恶化”的“次萧条”局面,“小幅回落引领加速下滑”导致“W”型调整模式基本形成,提出了多元化的调控目标。建议:“次萧条”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应当为适应周期调整的过渡期和结构调整的拐点期服务,而非绝对保持经济增速或物价水平的稳定。

6、2011年2季度以“寻求增长目标与民生目标协同的中国宏观经济”为主题,提出:产出缺口不大但通货膨胀压力显著,宏观经济由复苏期进入转型期。短期宏观政策遭遇“控通胀、去泡沫”和“稳增长、防下滑”的两难选择。建议:通过寻求增长与民生协同的机制来破解政策的两难格局,需要更加积极的民生偏向型财政政策来对冲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组合。

7、2011年4季度以“放缓加速、风险上扬与结构刚性冲击下的中国宏观经济”为主题,提出: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复苏受阻”和“国内刺激政策全面回收”导致中国经济增速逐季回落、金融风险上扬。“降速却未转轨”导致经济增长完全依赖“投资单轮驱动”,可持续性进一步弱化。建议:政策重点应当从“控通胀”转移到“稳增长”、“控风险”与“调结构”之上,明确提出通胀是一个伪命题。

8、2012年1季度以“内需可持续增长的结构基础与政策选择”为主题,提出:全球性结构大调整使中国面临速度、结构与模式的多重冲击;中国经济内部结构性问题使得宏观经济波动的脆弱性与日俱增。中国内需的扩展不仅是一个“内需弥补外需回落”的总量问题,它还涉及到内需结构调整的问题,“稳投资”与“扩消费”的战略定位组合是当前宏观经济短期与动态平衡的唯一契合点。建议:通过政府自身改革,打破政府、企业和家庭之间的传统利益分配格局,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9、2012年2季度以“复苏受阻与刺激重返的中国宏观经济”为主题,提出:2012 年上半年经济增速出现加速性和内生性持续回落,迫使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稳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各类刺激政策开始重返。“中国已经步入了潜在GDP增速阶梯式回落期”。建议:“稳增长”一揽子政策将打破投资和消费增速回落的趋势,但可能加大政策短期“稳增长”与中期“调结构”之间的冲突。对于中国宏观经济,“远虑”更甚于“近忧”。

10、2012年3季度以“多重目标下宏观经济政策的定位与选择”为主题,提出:外部环境恶化加剧了“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的冲突和矛盾,加剧了处理问题的复杂性和难度。以市场为主导进行结构调整来保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是多重政策目标下的首要选择。建议:进一步工业化和内涵型城市化是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重要途径;财政政策应以结构调整为主要目标;货币政策进一步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

11、2013年1季度以“中国经济增长困境的形成机理与应对策略”为主题,提出:我国增长困境集中表现为“不可持续的高增长”与“高增长依赖症”之间的强烈冲突,破解困境的根本之道应该是通过深化改革来降低“增长依赖”。建议:政府及央企通过释放自身利益为改革赢得空间,其抓手一是政府改革,二是国企改革,三是要素市场改革。

12、2013年2季度以“扭曲加剧、复苏乏力与改革重启的中国宏观经济”为主题,提出:新政治经济周期开启之时,投资没有按照预期出现井喷。中国经济依然处于趋势性回落的路径之中。中国经济深层次资源错配与体制扭曲达到全新阶段。中国宏观经济无法依靠政策宽松与刺激来重返经济持续复苏的轨道。建议:全面启动新一轮体制改革,创造改革红利,突破增长约束,逐步化解宏观风险,保持适当增速,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复苏的第一选择。

13、2013年4季度以“大改革与大转型中的中国宏观经济”为主题,提出: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延续了“底部波动”和“复苏乏力”的局面。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开启的大改革将打破传统利益格局和资源配置方式;对现有生产体系,特别是投融资体系和政府经济管理运转模式带来冲击。建议:通过改革重构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上释放改革红利。

14、2014年4季度以“步入‘新常态’攻坚期的中国宏观经济”为主题,提出:GDP增速持续回落;经济结构在消费升级及政策调整作用下出现较大幅度调整。政府应当抛弃“唯增长”与“唯改革”取向,采取“均衡取向”,在坚守底线管理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大改革”与“大调整”。建议:宏观经济政策定位应采取“强监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常态化的微刺激”政策组合。

15、2015年1季度以“财政困局下经济结构调整路径的再定位”为主题,提出:未来一段时间财政面临这较大的挑战,会逐渐从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成为经济调整的一个制约因素。财政困局下市场主导型结构调整之路不是用公共支出代替私人支出,也不是代市场选择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而是通过积极财政政策拉动私人部门的投资和消费。建议:构建经济结构友好型财政体系改革、完善市场体系,矫正市场失灵、合理有序地通过市场机制化解过剩产能、扩大财政赤字,稳定总需求,以市场机制培训新兴产业

16、2015年2季度以“低迷与繁荣、萧条与泡沫并存的中国宏观经济”为主题,提出:GDP增速持续回落;经济结构在消费升级及政策调整作用下出现较大幅度调整。政府应当抛弃“唯增长”与“唯改革”取向,采取“均衡取向”,在坚守底线管理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大改革”与“大调整”。建议:宏观经济政策定位应采取“强监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常态化的微刺激”政策组合。

17、2015年4季度以“探底进程中的中国宏观经济”为主题,建议:中国经济下行会是L形的基本走势,宏观经济内生性收缩力量不断强化,去产能与去库存持续、基层财政困难陆续显化。“微刺激”效果递减,“稳增长”政策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本轮“不对称W型”周期调整的路径。建议:必须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再定位。从全球视角来认识需求管理与供给侧政策的作用,明确供给侧管理和改革在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中的主导作用。

三、总结与展望

回顾宏观经济十年,中国经济呈现出八大特征:第一,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从区域经济大国向全球大国转变;第二,中国经济增长与全球高度同步,宏观经济景气由繁荣进入萧条的调整周期;第三,中国从“商品”输出国转向“资本、商品”双输出国;第四,增长动力转换与结构大变异的十年;第五,物价水平总体波动逐步趋缓;第六,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为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第七,衰退式泡沫与与金融扭曲叠加进一步加剧,局部风险进一步扩大;第八,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和资源配置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回顾宏观论坛研究十年,我们坚持独特视角:第一、政治经济维度,中国经济并不是一个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所以政府在过去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是中国一个重要的特色。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政府还应该起作用,所以对我们来说,我们关注中国宏观经济格局背后的主导力量,即中国政治对经济的影响。

第二、改革和结构维度,强调重视总量与结构的关系,通过改革和制度调整实现长期稳定增长。在我们2012年的报告中提出,刺激内需和经济持续增长需要政府超越传统模式,从根本上认识到传统模式的困境,认识到结构改革路径和模式的必要性。

第三、世界维度,中国经济一直就是全世界经济体非常重要的成员,所以要重视中国和世界的互动,从全球角度来看待中国经济的特色,所以在2015年第二季度报告,我们提出中国是世界经济一部分,经济周期、技术周期、债务周期以及不平衡等结构问题方面都存在着同步性和一致性,进行中长期分析后就发现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轨迹是高度一致的,要以这个为基础来提出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四、学术维度,宏观经济的剧烈变化也引起了全球经济理论领域里的重大变化,所以在此期间出现了很多宏观经济方面新的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论坛团队也非常重视自身特色,在多期研究报告中提出要强化对于超级债务周期理论、长期停滞理论、世界技术周期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发表最新成果,将其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推动中国宏观经济学理论发展。

回顾宏观经济论坛十年,是中国经济翻天覆地发展变化的十年,是中国经济政策不断创新的十年,也是中国经济学理论不断创新的十年。我们人民大学宏观经济论坛在这其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引以为傲。展望未来,我们希望继续做好宏观经济论坛的研究,为中国的经济理论繁荣,为中国经济政策的不断创新,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我们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