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微信公众号

吴晓求 教授

对于中国宏观经济学未来研究的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认为,

第一,要研究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过去宏观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与当前中国的实际不匹配,过去很少考虑供给层面,普遍认为供给是由市场自然产 生的,而需求侧是政府可以影响、调解的,可见这是不符合当前发展实际的。当前西方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的基本逻辑的基石并不稳固,事实上,供给侧同样有强烈的 非市场性因素。所以,我国针对中国的发展实际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时发力,并做好协调。但要认识到建立主流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是 很艰难的,因为特殊的国情决定了特殊的基础结构,必须要从现实出发,结合中国的宏观经济分析的结构,研究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

第二,要研究不同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加入WTO后,外部需求成了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力量,但随着世界经济进入到低迷状态,外需出现疲软,内需 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最大的问题是改善生活的质量,而不是增长数字,这些国家与中国面临的问题不同。当前我国面临的外部环 境已经发生变化,在不同阶段投资、消费和外部需求三者的关系也在不断的变化,未来消费和内部的需求应该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所以,对于中国这样的 大国而言,外部需求显得并不那么重要,内部的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第三,要研究资源配置机制,研究供给侧的形成机制,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过程中所必要的。

第四,需要研究国民收入分配的机制和结构。国民收入在居民、企业、政府之间的分配达成均衡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均衡,要有效激发各领域的积极性,必须做好财富的分配。

第五,要认真的研究当前发展阶段的风险释放机制。需要创造一种机制让已经沉淀下来的风险通过适当的方式流动起来,这就是金融结构改革的任务,缺乏经济风险释放的机制是危险的。

第六,要判断中国经济未来的基本趋势。 大量过剩的产能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消化,我国的供给能力很强,这就是为什么当前并不存在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是严重压抑了供给能力的社会现象,当前 不会出现,加上政府的保障,通货膨胀不会出现。另外,基于中国金融结构的变革,资本市场的发展会使得金融结构富有弹性,未来不是物价变化是资产结构变化, 这种变化从短期来看会吸纳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但从长期来看危害很大。基于此,未来中国经济很难再出现像过去一样的高速增长,L形是长期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