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磊 教授
陆磊教授:非常高兴参加人民大学的宏观经济论坛,听说已经办了十年,能够坚持下来,并且具有极高的影响力,我想体现了人民大学在宏观经济研究当中的领先地位和极高的专业性。时间关系,我本来是准备了一个PPT,现在我就简要的谈一谈我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刚刚学习了远征老师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宏观经济政策重构的粗浅的一个听后感。
怎么说呢?我看了一下标题,“后SDR时期中国宏观政策框架的重构”,并仔细阅读了主报告和分报告。看到其中绝大部分内容是跟我所服务的单位,所从事的工作是高度相关的。首先从标题看,SDR这件事,就是在去年可以说是里程碑意义的一项工作,直到今年年初的时候,我记得国家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的时候专门体面了人民币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篮子,这是看起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心目中这是一件大事。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是一个大事?恰如远征老师所说,它将引致一系列变化,特别是货币和金融的大开放,当然也可能在另外一个程度上意味着中国将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与此相关的另外一个值得大家考虑的问题是美国国会终于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的表决,在这个表决背景下,中国所占的份额将从第六名提升到第三名,就是我们经常说中国在国际经济和金融治理当中的话语权和代表性都将有所上升。
当然,我们看到的是好的一面,与此产生的很多的冲击,我想我们也看到了,比如说在昨天我的老板,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G20的央行行长和财长会议的记者会上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人民币汇率问题,我们的货币政策问题,我们的宏观调控有效性问题,乃至于我们的金融安全问题。所以这也就体现为世界各国对中国可能产生的溢出效应是高度关注的,这种溢出效应就是你由于国际化了,你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以你所采取的一系列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汇政策,都会引致别人的生存状态变化。在过去很多年,我们所关注的溢出效应是指美国这样的主要经济体他采取QE还是进行加息,对大宗商品,对于国际收支,乃至对于我们的汇率,乃至对于我们的利率,就是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所产生的一系列的链条式变化。但是,现在整个世界也将考虑中国。所以从这个标题出发可以引发很多很多的思考。
第二,远征老师谈到了宏观调控框架的重构。无独有偶,在过去一年多时间,我们人民银行研究局在之前人民大学的杰出校友潘功胜行长带来下,现在在人民大学前校长陈雨露的带领下,也在研究宏观调控政策框架的重构。我们现在有一个时髦的词是问题导向,为什么重构?我们理解是除了中国更多的国际化之外,还是要分析宏观调控框架有哪些不适应现代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问题,还有就是原有的框架到底是有利、有效的吗?第三,如果我想优化,有哪些方向,或者哪些具体环节值得我们做呢?
所以围绕这样的分析,我试图用最可能简单的语言来回答上述三个我个人以为非常关键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的框架到底是什么?这个框架四个字:转型特征。为什么这么说?目前框架基本上还是沿用了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是关于市场经济的决定,所沿用下来的。到目前为止20多年过去了,没有大的变化。而这个没有大的变化是怎么操作、怎么落实的呢?就是以经济增长或者GDP为主要目标,你要实现GDP怎么办?要以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为目标分解,你为了实现它,你必须有产业和投资。然后,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以配合,大家只要仔细梳理一下整个这套脉络,你马上发现一个结果,这个结果是什么?就是我们宏观经济学教科书所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应该是外生的可调控的灵活的政策变量,它变成内生性的了,就是你必须配合,你必须出钱。所以目前习总书记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首先在政策制定和执行环节当中就要问一个问题,你是能够灵活的,可自由伸缩调节的工具来配合或者甚至支撑这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吗?所以,框架可能在此时此刻应该做相应的一些变化,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党的十三五建议稿中这个问题已经说的很清楚,但是还要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以及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第二,当前的宏观调控框架怎么评价?我可能尖锐一些,在这说我仅代表我个人,一个研究者,“软弱无力”。为什么这么说,软弱无力?我们看到宏观调控政策,比如远征老师刚才说的去产能、去杠杆,这两个交织在一起可能遇到很多问题,但是我们先去哪个呢?我们的杠杆率,2002-2014年我们增长的百分点数是全球首位,当然这里面有结构性问题,我们的企业杠杆率尤其高,政府杠杆率相对低,居民杠杆率相对适中,所以主要是企业杠杆率,企业杠杆率能去吗?如何率?所以这个艰难的问题摆在政策当局面前,你自然而然的发现如果比较强势去杠杆,会不会出现债务链的问题和金融层面不稳定呢?如果不去,会不会形成僵尸企业拖累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并且出现僵尸银行的曾经在90年代中期和前期困扰韩国和日本的问题呢?所以,我把这样一种现象称之为,我们既然有很好的目标,但是在具体的操作和执行当中会遇到很多子目标之间的牵扯。于是,他会影响你的宏观调控最后的决定。当然,远征老师提到了40多个月,可能可预见50多个月PPI的负增长,而且负增长跌的很平,GDP平减指数已经进入了负到零之间,在这方面我们的祝宝良老师是专家,他会详细展开,我在这不讲了。
第三,该怎么样变化呢?我想应该用一般均衡的理论框架来重新设计我们的宏观调控。刚才我听到了远征老师一个非常好的观点,可能未来不再是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而是物价稳定、金融稳定再加上国际收支的均衡性考虑,这就把金融稳定概念纳入到了宏观调控框架内,这是我们的原创吗?当然不是,因为在2008年危机之后,20国集团已经确定了宏观审慎管理的框架。也就是说我们发现高频变化的一个变量,这个变量就是资产价格、大宗商品引致的可能是居民到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或收缩,按照公允价值计算的。自然而然会引致宏观经济相关变量波动,我们是不是应该在目标上,在工具上都与时俱进的加以更新呢?所以我非常认同刚才国发院这样一份报告。
可能我没有时间了,最后用两分钟时间说一下本来我带过来的PPT的观点。三个观点:
第一,2016年我们势必更加关注主要国家和包括我们中国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因为彼此之间的溢出效应已经非常大了,所以这将引致我期望包括人民大学在内的一系列的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仔细研究一下宏观政策的目标函数和最优选择的路径问题,相互之间的影响可能是非常大的。当然,我可能是一个具体工作者,容易把一些小问题看的太大了,从理论家的角度出发,这可能都是小问题。这是第一个观点。
第二,如何在金融改革进程当中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是中国财政、货币当局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为什么金融改革?恰逢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央已经有了决策部署,你不做是不行的,必须有效执行,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还要保持市场稳定、保持物价稳定、保持货币供应量相关的这些变量都要在合理均衡状态,当然也包括汇率。
第三,如果我们持续面临PPI和CPI的背离,这对于宏观框架的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操作者、执行者而言都是挑战,你到底盯哪个变量?如果盯CPI,看起来目前状态是非常舒服的。如果盯PPI,你就会发现更多实体经济层面上所面临的问题可能应该在或者政策具体工作中被充分吸纳。
最后,提醒大家还是要关注金融改革面的一些做法,因为它可能会引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也就是金融要素,这个要素作为某种供给,形成性的投入方式。我赞同远征老师说的债券市场的改革,在这我说明一点,这里面也可能理论上是对的,但是在操作上会有一些瑕疵。比如用央行的外汇储备来置换国债,它的目的是增加国债流动性,有助于形成无风险资产收益率曲线,我个人完全赞成。但是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央行资产负债表如果形成相应置换,你要考虑宏观经济形势,也就是说在刚才所说的物价有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大量的国债锁死在央行资产负债表内,如果他对外抛出就意味着回笼货币,在物价走低的时候,回笼货币是不是合适?第二,如果降低商业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解锁一部分资金直接购买国债的时候,这在1997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时代是可行的,因为他有唯一股东就是财政部,完全可以通过公司治理内部决策执行,但是现在的商业银行主要是上市公司,所以如果我们解锁,因为存款准备金率是可以自由的货币政策,解锁资金之后通过什么方式让他购买购买呢?是不是行政命令?这是不是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公司法对于股东、对于董事会的某些权利的主张和保护。所以我们讲四个全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有一个就是全面依法治国,可能我们还需要在经济和金融层面上全面依法行政。
所以诸多变量放在一起,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比较有趣的也非常复杂的,对学术研究者提出了很多挑战的,非常好玩的一个时代。当然,我们有很多问题,也期望咱们人民大学特别是国发院能够更多的提供出好的、建设性的参考。我作为人民银行的一员,很乐意直接参与到咱们国发院的研究当中来。我可能已经严重超时,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