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微信公众号

贝多广 教授

报告中提到了人口红利这个概念,从现象来看,人口红利还可以进一步来讨论。在过去的几年时间,经济学界很多讨论都是建立在判断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的前提下,对于这个问题我有点困惑,为什么?因为国家采取一系列的宏观调控的措施中,重要的一点是要避免出现比较高的失业率,即至少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红利的情况没有像经济学家假设说的那么严重,而是结构性的问题很严重,如大学生毕业反而找不到工作。而人口红利对于金融意味着什么?储蓄,因为它的基本理论就是生命周期,年轻的时候工作挣钱、存钱,等到老年的时候使用。而至少在过去五年中,中国的储蓄率没有下降,在某种程度上是造成现在经济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储蓄率高过投资率,过多的储蓄变成大量的外汇储备。

报告中还提到要做大中产阶级,这也是普惠金融比较关注的一点。经济学界经常有人认为中国之所以出口下降是因为劳动力成本提高、工资上升,报告当中指出工资上升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它在提高出口成本的同时提升了国内的消费能力,把内需从投资转化成消费。其中可以商榷的是,当劳动力成本提高,工资上升以后,是不是消费一定提高?总量上如果整体储蓄率没有下降,说明老百姓的收入上升以后不见得转化成消费,这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制造业的投资在下降,出口出现明显下降,其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有产能过剩方面的原因,也有需求结构方面的原因。其中比较经典的案例是,有报道称中国有很多牛奶喂猪了,但还有大量的人口是喝不到牛奶的;还有前一段炒作比较热烈的日本马桶盖,这是一个消费升级的现象,据统计其潜在地可以满足中国六千万人的需求,但同时有资料显示,中国大概有六亿人还没有坐上马桶。所以这就显示出一个现实:一方面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消费升级,大量的高端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甚至处于潜在状态,这也显示出中国经济问题的复杂性。

在西方市场国家,面对经济的下行会采取一系列措施:

第一,富人捐款,经济下行当中普罗大众受的冲击最大,故富人要做慈善捐赠,这是社会上下冲减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这个手段在西方已经形成了机制,几乎所有的产业富人都会做这样的善举。

第二,全民参与资本市场,可能人们的工资收入相对减少,但是可能把收入去投资股票、债权、基金,在西方国家金融市场投资几乎已经变成大多数人的举动,通过这些资本市场财富性的收入可以平衡一部分收入差距,甚至西方有人推出资本家宣言,即让所有的老百姓都买股票都成为资本家,这是他们社会平衡的一个重要的机制。

第三,广泛的消费信贷,它实际上是起到了增加有效购买力的作用,使得产品过剩的矛盾有所改善,同时使低收入人群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消费水平,在西方国家相对成熟,在讨论美国、欧洲等国经济的时候,消费信贷是一个重要指标,在中国,大家经常讨论的房贷也是消费信贷的一个部分,但是除此之外其他的消费信贷也应该跟上。

第四,普惠金融,它在近年引起大家重视,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很多普罗大众走上街头,其中很有名的是占领华尔街运动,其反应的问题就是普罗大众们认为这个社会太不平等,华尔街的富豪们拿到了最高的收入,但也造成了社会危机,而危机的受害者反而是普罗大众,在这种背景下就提出了包容性增长,即增长的红利应该让所有的人共享,这样才能够实现平衡增长。

在杭州的G20峰会上,用词频率最高的是包容性增长,这是为什么?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如果社会不是包容性增长,而是少部分人增长,一定会出问题。包容性增长对应包容性金融,也就是普惠金融,即所有的人都应该懂得金融资源。2010年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在墨西哥形成了玛雅宣言,即要在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推广普惠金融,所有的国家要重视建立普惠金融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国在今年一月份推出了推进普惠金融的五年规划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普惠金融有很多目的,它对宏观经济会带来非常有利的影响。几年前我到深圳去考察一家专门提供消费信贷的企业,它提供的消费信贷主要是给没有资格获得信用卡的人群,现在已推广至全国,专门提供给一个月的收入只有三到四千的农民工,这些年轻人也需要买手机、电视,安家置业,当他们能够获得消费的信贷,整体社会的消费水平就有可能提高。中国还有两亿人口处于世界水平的贫困现象,中国的中等收入人群,如果按中国自己的标准(6万人民币到25万人民币)只有2.5亿人,高收入人群是五千万,也就是说有10亿人口在中等以下,普惠金融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大,更何况普惠金融除了消费以外还有很多的产业发展,如小额信贷等等可以促进生产。

总而言之,普惠金融不光是就穷人而言,其对整个宏观经济都会带来巨大的效应。我曾在广西三个县做了实证研究,有两个县分别启动普惠金融, GDP、人均收入随之上升,这反应普惠金融是有利于整体经济的上升。所以结论就是普惠金融是促进宏观经济平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