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微信公众号

魏加宁
    各位好,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交流。在这么非常宝贵的一个场合,我不知道到底谈什么?如果光谈宏观经济的数字,我觉得有点可喜。所以我谈几个观点:
    一个我对这个报告里面提到的“长短有别”,这个观点我很重视,也特别的赞赏。实际上表面上看大家忑争论,你去问一问每一个专家和部门,自己想的宏观调控到底是什么东西?有的人讲的宏观调控是经济学教授讲的是结构调整,有的人讲的是行政干预,也有人讲是微观干预。有时候讨论起来,争论了半天,实际上是比较的混乱。所以我是非常赞成这个观点的。政府的管理职能和社会的管理职能和宏观调控要分开。
    如果把它作为宏观调控一个工具,那么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将来整个经济下来的时候,投资下来了,怎么把这个标准降下来,所以会造成很多的问题。所以我对这个问题是非常的赞同。在这里我想讲就是说,现在的大学,包括清华、包括北大、这些大学都在搞行政分析,和现实结合的比较紧密。但是我个人的观点,觉得有点不一样。
    我们在实际部门工作的人想讲一些理论,我们在学术部门很想往实践上靠,研究实际的问题。有很多的理论问题,现在提出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个我觉得里面有很多文章可以做。过去我们讲社会主义,什么讲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加阶级斗争,而且是有一套逻辑的。然后要提高人的觉悟,通过阶级斗争来实践,最后我们走到了文化革命结束的时候,我们的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个阶级斗争搞的人人自卑。今天批别人,明天被别人批的现象,老一辈的人都知道。这样的问题如果不认真重视的话,弄不好我们还会走这条路。
    现在党中央提出这个和谐社会非常的重要,我觉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经济是相互依存的问题。我提出来希望大家在学术深多进行一些这方面的研究。这里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先讲一下这一轮的宏观经济形势,有一些新的特点说一下。
    一个都知道这一轮宏观经济最初实际上是央行121号文件开始展开的宏观调控。但是很快121号文件很意外的受到了来自媒体的攻击,相当多媒体的攻击。这个背后是一个什么形势呢?实际上我们的媒体现在不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媒体了。现在也要生存、也要盈利,结果呢,他们相当多的广告收入来自于房地产。所以媒体和房地产形成了一种某种同盟,这是一个事情。
    再一个事情121号文件刚出来,结果我们很快建设部又以国务院的8号文的形式,发了一个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就给市场带来了一个信号。央行发出了信号以后,投资者自动的调整自己的计划。但是我们由于这个信号紊乱了以后,到了2003年下半年,商业银行给房地产贷款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这种现象以前是没有过的。
    再一个商业银行已经从我们理论上来讲,已经成为了宏观调控的工具了。现在改革以后实际上变成了宏观调控的对象了。很多措施是针对商业银行的,这是一个变化。
    再一个变化是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以及商业银行三者形成了利益同盟。地方政府追求的是证据,房地产开发商追求的是暴利。商业银行追求的是低风险、过汇报。地方政府应该更多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中心的,但是还在追求GDP,所以走入了一个误区。另外房地产开发商,一些老百姓连普通的住房都没有的情况下,他追求高档的住房。商业银行就是拼命的贷款,这有很大的问题了。
    再有一个房地产和职业需求的结合,一个是消费者结构的升级,买住房等等。再一个就是城市化,我们赶上了住房体制改革,这个就是一个特殊的需求了。再加上金融市场的一些投资需求,那么这些需求在一块儿,使得我们房地产产业的需求很不正常。
    再有一个变化就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宏观调控不断加强的形势下,是空前的紧张。从1994年改革以后,大家都知道财政上增,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行为发生了扭曲。
    另外一方面我们中央部门借宏观调控之机,不断的加强审批。改革已经取消了的一些审批东西,又捡回来。宏观调控也变成了一种部门的调控。
    再有就是过热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先过热就是内需增加、进口增加,导致了宏观经济的政策紧缩。这一次中国经济外贸顺差加大,外汇储备增大,人民币储蓄过多,导致了现在的投资过快,是这么一种情况。所以和以往的情况不一样。
    再一个就是瓶颈的制约发生了变成,能源、环境这些问题是越来越严重。
    我想讲另外一个内容,就是关于宏观调控的一个体制,现在大家研究现实问题,理论问题不太愿意处理,再一个体制问题大家不够重视。我个人认为,我们现在之所以经济发展过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吃老本。吃过去经济体制改革的老本。我们现在有很多体制上的问题,是非常的突出。如果不重视的话,我们的宏观调控,我认为将来会出来一些大的冲突。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在国家发改委职能定位上,我个人认为有三个目标冲突。
    第一个是宏观调控与项目审批的冲突。我也算一半是人大的校友,我是分校的本科。但是讲老师都是咱们人大当时的国民经济的老师。
    但是我们现在的发改委整天很多部门都是忙着批项目,冷的时候批项目,热的时候也得批。最后给人一个结论就是市场经济越发展,我们的审批是越来越加强,所以这是一个冲突。
    再有一个矛盾冲突就是改革和发展的东西。发展的任务往往是比较急的,上头批下来的事都是比较急的,经济的形势、但是改革往往是能拖就拖。
    第三个冲突就是针对体制安排,就是我们改革的是市场化的取向。原来国家的计委是计划经济的核心,但现在不是了。所以并不是说计委的人不好,而是进去了以后,学的知识都是靠审批来管理经济,80年代提出改革的时候,大家都想计委应该再往上爬,但是不去有具体的项目审批。
    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随着宏观调控大家可以看到这个矛盾是越来越突出。我们觉得日本的经验也很值得我们参考的。日本有一个特点,就是日本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都管。我们通过研讨看了一些资料,就是有一个什么好处呢?就是中央部门做决策的时候,如果都是中央部门参加的话,都是站在中央政府的角度,不会考虑地方的财政状况,也不会给地方政府留一个余地。中央都是讲达标,到了地方政府就不一定受的了了。所以要把地方的财政情况反映上来。
    再有日本的政府部门,他和我们不太一样。我们是各省市,现在甚至到了县,北京的交通是特别的阻塞。日本的政府部门,一些必要的中央政府部门,到地方去。有一些比较有钱的地方部门,在当地就解决了。如果有办事处的话,就可以看到这个项目有没有效果,该不该上。就是完全凭一张纸就批项目了,这个不是一个来个事情了,所以这些事情也是需要注意的。
    再一个日本的体制还有一个机构设置就是什么?就是设立一个中央与地方纠纷的委员会,当中央和地方的部门发生冲突的时候,由这个委员会来协调。由于有这样一些机制,可以去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那么这样背后有很多的理论问题,我也是希望大家讨论的。
    再一个就是金融领域,我们现在的金融领域在很多的方面,这些年国有银行上市也好,在微观治理的基础上,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有的地方还是有欠缺的:
    一个是我们金融非业监管,大家有一个共识,这样就走得很快。这样就是在结构上存在很大的风险。这样的话你不能动的情况下,你可以把协调机制跟上。
    再有一个就是金融的国有资产,没有一个出资人的代表。还有比如说央行的体制问题,因为时间关系不展开了。比如很多地方政府都设置了地方协调金融办。
    总之我说有很多的体制问题和理论问题都需要的研究,我在这里提出来,跟各位专家、学者探讨,也是希望大家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吧,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