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微信公众号

王晋斌
        尊敬的林校长、各位嘉宾,上午好!受课题组委托,我向大家汇报2011年中期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的集体性研究成果。
        从2008年到今天,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从最初的保增长的被动调控走到今天强调民生、强调增长的长期主动调控。这一转变也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动力发生了一定的变轨,整个经济从过去的复苏期进入转型期,我们希望看到中国的经济能够进入这样的投资少一点、消费多一点、顺差小一点的黄金增长路径。但是我们在短期中遇到了“控通胀、去泡沫”和“稳增长、防下滑”的两难局面。如何破解这一两难局面呢?我们认为应该从更中长期的视野来看待当前的短期问题,以更加积极的民生政策来对冲短期政策,达到增长和民生的协同。
        第一、中国宏观经济当前的基本态势和问题基础
        一、2011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呈现八大新特征。
        (一)2011年1季度,GDP同比增速9.7%,连续三个季度同比增速基本保持不变,消费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而“平衡贸易”的推进加速了中国经济逐步、主动进入靠内需拉动增加经长的“次高速”时期。
        (二)产出缺口不大,但CPI压力很大,居民物价满意度指数下滑,并处于历史低位
        (三)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处于正常态势,环比上涨,但累计利润大幅放缓。
        (四)消费名义增速有一定程度放缓,考虑到通胀率的实增速明显放宽,但基数效应和前期刺激新消费计划存在一定的投掷效应,消费下滑基本符合预期。    
        (五)房地产价格调整进入“疲劳期”,在严厉的调控和天量的保障性住房预期的压力下,商品房价格涨幅放缓,并在局部地区出现价格下滑态势,但在5月份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下滑态势。
        (六)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以及国内通胀、调房价等紧缩性政策的刺激下,消费者信心指数出现了明显的波动,与此同时,宏观经济预期一致指数和预警指数放缓。
        (七)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明显下滑,预计M2全年基本维持16%的增长目标,达到16.5%。信贷在整个社会融资中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社会融资额将成为货币政策监控的核心指标。从2002年以来,银行贷款在整个社会融资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今天已经下降了52%,更多的是通过多元化的渠道进行筹资。从广义的货币融资量之间的分析可以看出,对CPI之间的协同关系非常好。
        (八)人民币升值和人民币区域化进入“双提速”期。
        二、2011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六大旧特征
        (一)PMI指数虽然下所下降,但连续27个月处于临界值50以上,这表明中国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增长态势,但增速放缓。
        (二)反危机重工化复苏带来的经济的重工业化趋势在延续,但有收窄的趋势。
        (三)房地产投资未见下滑,保障房和商品房的“双轨”运行决定了中国房地产业在整体上将进入一个战略转折期,但房地产投资依然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之一。到10月31日,保障性住房将全部开工,所以房地产投资对全社会是一个很重要的拉动因素。
        (四)财政收入依然保持了大幅增长态势,但增幅有下调趋势。
        (五)工业产品销售率处于正常态势,这表明并没有出现我们所担心的产品卖不出去的情况。
        (六)在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和“平衡贸易战略”的双重作用下,净出口呈现出剧烈的短期波动,但累计增长率相对平滑,进出口、进口和出口累计同比增长率处于常态化区域。
    新旧交织的十四大运行特征,使得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经济面临五大重大问题:1.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会出现实质性放缓吗?2.全年通胀会出现什么样的特征?3.房地产市场会出现硬着陆吗?4.结构性调整困难吗?5.汇率政控制当前通胀的重要手段吗?    
        第二,寻求增长目标与民生目标协同的七大表现
        一、中央对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的变化,意味着过去节能指标、就业、收入增长等更能反映民生问题的指标被忽视的趋势将得到扭转,在体制性上为民生目标提供了预期和行动指南。今年1-5月的财政支出中,对社保、教育的支出有所增长。
        二、消费被提高到从未所有的高度,新规划和新举措带来的消费支点将会得到逐步释放。
        (一)贸易规划将刺激消费的增长,《国内贸易发展规划》即将出台,将对消费起到明显的刺激作用。
        (二)减税计划对消费的刺激作用将在下半年得到体现
        (三)收入倍增计划有助于提升消费预期。这是进入黄金增长期的核心。
        (四)从最近的预期来看,消费者的意愿出现低位反弹。今年1季度,85.5%的居民倾向于储蓄,二季度这一比例下降到83%。二季度17%的居民倾向于更多消费,而一季度只有14.2%。
    三、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将刺激消费的增长
        (一)财政支出结构改变的反危机时期及基建投资为主的建设财政性质,开始向民生支出倾斜。
        (二)社会安全网,包括救助计划等的实施也将刺激消费的增长。    
        比较中国和OECD国家政府在公共支出中的比例,中国2003年只有4.3%,表明中国在公共支出方面是不缺乏工具的。
    四、房价问题被提高到政治高度,部分城市房价的“去泡沫化”有利于降低高房价带来的社会“分裂效应”和不平等效应。
        (一)房地产行业开始进入去库存时期。一季度136家上市房企库存量需要两年多才能消化完。
        (二)投资渠道和融资渠道出现了明显的背离,开发商资金面在持续恶化,很难支撑到市场反转。这表明在库存增长和信贷紧缩的背景下,开发商的资金面在恶化。    
        (三)住宅供地的增加进一步推动价的下降,推动城市住房价格的下降。
        (四)居民盼房价下降的意愿强烈,购买意愿继续下降。
        五、保障性住房融资渠道有保障。
        六、从就业来看,区域产业转移将为东西部劳动力就业带来新的机会和新的消费增长点。
        (一)区域产业转移加速了不同区域经济的收敛性和农民工工资的收敛性。
        (二)产业区域内转移的趋势使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将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部门,东部吸纳就业的优势将体现在服务业上。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GDP增长、对劳动力就业的弹性是非常明显的,这是一个利好的因素。
        七、中小企业信贷增速的快速上升对于保就业和促增长有积极作用,但要防止信贷紧缩政策下的逆转风险。目前各种新闻都讲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难,我们需要研究通过税收优惠、存贷比例适度放宽等政策来支持中小企业的信贷。
        第三:寻求增长目标中的不确定性
        一、2011年中国通货膨胀将呈现“前高后不低”的态势,CPI同比增速达到4.7%本轮通胀是成本推动和前期刺激性计划超额货币投放的负作用等因素共同导致的,通胀性质复杂化和长期化,使得本轮通胀调控至少具有中期化的特征。
        (一)季节性因素、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导致部分农产品,尤其是肉禽、蔬菜等农产品价值的大起大落,粮食价格的上涨以及非食品价格的上涨压力不减,短期中通胀压力依然严峻。
        据国际粮农组织价格指数,2011年不低于230,总体高于过去几年。
        (二)今年下半年大宗商品总体上不具备持续上涨的实体需求基础和进一步的流动性推动基础,大宗商品价格基本支持在次高位运行,进口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存在,但下半年会减轻。
        1.在流动性宽裕的背景下,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刚性需求和大宗商品价格的顺周期特征在国内企业缺乏定价权的背景下进一步被放大。中国进口的大宗商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涨幅,以2011年进口的铁矿为例,国际市场涨了2.5%,中国进口量减了1%,但进口价格增长了58%,我们的涨幅是国际市场的3倍。今年1至5月,我们的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数量增长了8.1%,但金额增长了59.6%。
        2.海关进口价格编制指数显示,总体进口通胀压力依然存在,所有进口指数增长均在百分之十几以上。
        (三)资源垄断和资源税开征促使要素价格回归等因素,在边际意义上促使PPI进一步推动CPI的上涨。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今年以来,同比增长都在百分之十几以上。
        (四)尽管存在流动性回收,但融资结构的变化以及结构性调整的要求,中国经济中的货币增量部分有所下降,M2增速回落历史区间,但流动性存量将依然保持充足。
        1.从M2增速与GDP增速之差来看,今年1-5月份的差距基本回归常态化。
        2.中国经济的M2/GDP的比例基本处于上升态势。
        3.银行表外业务的扩展使得融资的多元化与创新进一步发展,扩大了社会融资总量。
        (五)收入倍增计划将加剧“刘易斯拐点效应”的作用,劳动成本刚性上涨将通过“工资-物价螺旋”机制成为促进物价上涨的中长期因素。
        其次,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状态来看,今年1季度全国101个城市的供求状况继续呈现出劳动力需求略大于供给的状态。
        (六)基础设施投资是推动通胀的长期重要因素之一。
        2011年,大规模政府投资开始实施。
        二、消费连几个季度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边际要素,被寄予厚望的同时存在明显隐忧,以消费扩内需的战略刺激受挫。
        (一)消费者信心指数和消费者满意指数处于低位,消费者预期出现了不确定性,目前在52-53%的水平,而以往会达到62-63%。
        (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略有放缓趋势,农村居民增长较高,达到15%,而城镇居民只有7.1%。
        (三)社会商品零售增额增速存在放缓的趋势,考虑到通胀因素,实际增速放缓的幅度更大。
        (四)商品房销售的大幅度下降对下游产业的销售已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消费者销售的下滑带动了相关产业,比如家具、装潢设计、家用电器等产业的深度下滑。汽车刺激性政策的推出,使消费量大幅下滑。
        (五)重要经济中城乡收入差距、行业工资差距、总体收入差距扩大并不存在明显的逆转因素。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在逐步扩大,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之比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8:1扩大到2007年的3.33:。
        从行业收入差距来看,中国证券业的工资水平比职工平均工资高6倍左右。从2003-2009年我们的测算表明,中国行业收入最高和最低的比重达到4.5倍左右。2007年,只有7%的劳动者的工资增速不低于GDP的增速。
        通过我们的测算,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的Ging系数为0.30。城镇月收入低于3000元以下的城镇职工达到66%,如此高的比例暗含了高收入群体的增收以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受损为代价。
        (六)最终消费增速度慢于经济增速,居民总体上对分享增长的感受不足“无感”增长成为制约经济进入“黄金律”路径的核心障碍。2009年,人均GDP的平均增长率为5.64%,同一时期,人均消费增长的平均增长速度为3.68%。
        (七)从长期来看,“十二五”期间的“收入倍增计划”是形成“内需”的长效机制和关键机制,但居民要素分配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弱势地位短期中难以有大的改观。按照过去的统计,“八五”、“九五”、“十五”时期我们的GDP增长目标远远低于实际增长目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还是慢于GDP的增速,所以最终居民增速这样一个在国民收入中的弱势数据还是得不到改变。当GDP增长高于10%的时候,居民收入是否也要高于10%呢?
        (七)部分民生领域供需矛盾突出,尤其是医疗部门的供需矛盾以及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人力资本累计和消费增长的长期因素。首先,“看病难、看病贵”就变成了困扰全社会的问题。其次,30年高速增长的负面后果之一就是废气、废水的污染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日渐严重,并造成了非常负面的后果。我国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增大,给国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直接影响了居民人力资本的累计。
        三、结构性转型困难重重,依靠行政性的结构性调整来降低能源强度不是最佳办法,更好的办法是通过技术进步和市场手段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一)前期刺激计划带来了重工化复苏的惯性加重的结构性调整的难度。从用电量来看,重工化趋势还是处于严峻的态势,表明这样的结构性调整难度非常大。
        (二)基础设施的庞大投资规划和制造业为主题的经济结构,重工业快速增长的趋势难以改变。而基础设施的快速扩张使得产能过剩问题不成为实质性问题。从工信部网站提供的数据来看,高能耗行业投资增速加快,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增长4.2%,而电力投资的下降是带来今年中期“电荒”的原因之一。
        (三)效率的提高是降低能耗的第一要素,强制性的结构调整对于降低能耗的作用有限。这从另外一个层面说明了中国仍处于工业化阶段,强制性的结构调整的难度很大。
    四、(一)国际短期资本流入,主要经济体在增长乏力和通胀可忍状态下的延迟加息因素以及贸易摩擦等政治经济因素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带来了出口下降风险和汇率暴露风险,并在劳动成本刚性上涨的压力下加速了产业向外转移的压力,最终会导致就业的压力。
        (二)汇率暴露风险压力日趋增加,汇兑损失快速攀升。
        (三)从中国对东亚的贸易顺逆差结构来看,中国主要在劳动密集产品上拥有贸易顺差,而在资本技术密集的产品上基本是贸易逆差。
        (四)从产业内贸易来看,无技术创新复苏进程中决定了未来数年全球分工大格局不会发生实质性变化,人民币过快升值和“刘易斯拐点”的效应重叠会加速产业内贸易的向外转移,带来整体上的就业压力。
        五、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形势整体上存在一定的补确定性。发达经济体刺激经济的重要性要高于增长的重要性,在增长乏力和通胀压力的权衡中将选择延迟加息。
        (一)美国经济呈现缓慢改善的态势。
        从美国房地产的价格来看,今年一季度美国房地产价格缩水18.12万亿美元,很难在目前的低迷状态下有进一步大幅度下降。从5月份的情况来看,美国房地产业出现了一丝曙光,抵押收回的房产数量环比下降了2%,年比下降了33%。尽管如此,美国经济周期75%可以用房地产周期来解释,所以房地产复苏的缓慢对美国经济的复苏肯定有拖累作用。美国居民可适配收入在上升,消费者信心指数有为反弹迹象,5月上升至74.3%。耐用品消费在经济危机之后总体呈波动上升的态势。制造业生产水平基本呈现缓慢复苏的态势。大家知道,美国经济复苏中一大亮点就是制造业的复苏,美国的再工业化,通过前期的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美国商务部6月13日发布的数据可见,今年1季度,美国制造业企业销售总额环比增长7.1%,同比增长14.2%,显示了美国制造业复苏的态势。所以我们认为美国经济这一轮复苏将靠实体经济的复苏来解决美国经济的复苏,美国经济不会二次探底。
        (二)美国的核心通货膨胀率仍处于可接受范围,处于通缩无忧、通胀可忍的状态。在削减财政赤字的背景下,美国经济的宏观政策将出现财政紧缩、货币总体宽松的基本态势以维持缓慢的经济复苏。刺激性经济的重要性要高于反通胀的重要性。预计美联储的今年下半年的货币政策将继续维持数量型宽松,但下半年的素可能导致美联储在年底前小幅加息。
        (三)欧元区经济增长出现了南北分化,总体态势存在反复,在通胀压力和主权债务危机有蔓延的态势下,欧洲中央银行在三大发达板块中率先加息,加息步伐将放缓。3季度已经成为观察欧债危机的重要窗口。
        从实体经济来看,制造业扩张大幅减缓,5月份欧元区私营部门扩张速度降至7个月来最低水平,降幅超过预期,整个欧元区经济不容乐观。
        (四)由于能源价格的下降能够刺激经济中的消费,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已带来美国和欧洲进口通胀的压力。目前发达国家的通胀已经逼近2000年以来的均值,在通胀压力预期下,全球流动性在下半年不会出现类似过去的高增长。2008年4季度之后,我们预计全球流动性和大宗上的价格涨幅之间的关联性非常强。
        即使在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下,维持或刺激增长态势的动机也将迫使这些主要经济体,尤其是美国的经济政策改变前期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态度,不会容忍大宗商品价格高涨带来的用新泡沫代替旧泡沫格局,大宗商品可能更处于次高位运行。
        (五)日本经济在灾后步入衰退,但灾后重建工业迫使日本宏观经济政策进入财政和货币“双宽松”的时期,并使日本经济在今年3季度恢复生产,并在4季度出现正增长。
        (六)在新兴经济体控通胀的压力下,经济增长速度会放缓。发达国家的通胀平均低于过去10年的水平,所以对发达国家而言,通胀不是最核心的问题,刺激经济增长才是最核心的问题,但是新兴经济体的通胀已经高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压力比较大。
        综上,我们的判断:
         一、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不会出现实质性放缓,不会出现滞胀。
        (一)从拉动GDP的三大素来看,投资将继续保持高位增长,全年不会出现明显下滑。出口常态化、固定资产投资维持较高增速,唯一有一定隐忧的就是消费。
        (二)客观认识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处于反危机刺激计划与新规划效应、内需填补外需的交替期,寻求增长目标与民生目标协同的政策效应会逐步放大,经济的政治周期效应明显,2011年中国解决增长不会出现实质性放缓。
        二、央行无法坚守全年4%的目标通胀率,全年CPI达到4.7%。
        三、房地产市场不会出现“硬着陆”,2011年大城市商品房价格存在“去泡沫化”的趋势,并在3季度会出现拐点,房价适度下降是换取楼市回暖的“唯一一层窗户纸”。
        (一)房价调控是逐步去泡沫化的过程,尤其是部分城市房价的去泡沫化,但不能被理解为短期的房价急剧下跌。
        (二)要正确认识到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目标是在强调民生目标的同时把房地产对经济中的通胀、经济增长和银行体系的负面影响都降到最小状态,但中央政府要民生、地方政府要财政、开发商要利润,三大主题目标函数的不一致性决定了房地产市场价格调整显示出疲劳期的特征。
        从长期来看,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城市化率为50%,到65%-70%的城市化还有至少15年的时间。随着核家庭化的不断发展,家庭人规模越来越小,会增加对住房的需求。
        在严厉的调控下,房地产开发综合景气指数仍然保持在历史的较好水平,5月份央行的调查显示,选择房地产投资的居民为22.2%,比上季减少2.8%,但仍为居民投资首选。
        从长期来看,降低房价收入比的最佳办法不能仅寄托于房价下调,而是要依靠收入增增加和房价降低趋稳双支柱来逐步实现。未来一段时间房地产调控政策不会出现实质性放松,从2003年到现在,房地产价格每调控一次房价就上涨一次,中国的经济不允许被房地产绑架,因此以适度的楼市回暖来促进经济增长是结构性选择。
        四、结构新调整压力大,困难重重
        从过去来看,反危机的刺激计划带来的重工化存在惯性,从未来看,存在基础设施庞大的投资规划。
        五、汇率政策不是控制中国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仅仅是控制通货膨胀的辅助性手段,坚持防御性的人民币汇率政策仍是必要的。
        (一)从汇率传递的短期情形来看,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中国CPI的率短期传递系数尽管有所上升,但仍只有0.34%。
        (二)从CPI的长期汇率弹性系数来看,汇率改革以来有所上升,但仍只有0.47%。在假定国外出口商定价不变的条件下,汇率升值能够在顶程度上降低国内的通货膨胀。
        (三)进一步考虑到国外出口商的边际成本加价,我们发现国外出口商在中国进口的基础产品和原材料定价上存在过度加价行为,我们称之为“国外出口商的价格超调整”。这意味着人民币升值无法有效降低国内的通货膨胀,即汇率的调整不足以吸收国外产品市场价格的调整,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人民币在不断升值,但进口物价却在不断上升。
        第五,迈向增长目标与民生目标协同的宏观政策选择
        要使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步入黄金律的增长路径,可行的途径是宏观政策需要立足于中长期视野带破解短期的两难困境,以更加积极的民政财政政策对冲短期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应该全年坚守M2的增长16%的目标,社会融资额应该成为央行重要的监控指标,加息将是控制通胀的重要手段。
        2.信贷政策。进一步采取结构性信贷政策,趋向一定平衡。要使有限的信贷资金在在建项目和新扩建项目、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寻求一定的平衡,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3.房地产政策。目前紧缩政策可以进入观察期,只要坚持和落实既有的紧缩政策,部分地区房价的去泡沫并逐步趋稳就具有时间的缓冲机制。
        4.财税政策。要实行更为积极的民生财政政策,政府政策需要从四方面进行调查。一是稳规模、调结构,二是调关系,三是重农业,四是降成本。
        5.汇率政策。坚持房子性人民币汇率政策,可以提高单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浮动幅度,但要依托储备来防止人民币兑美元进入大幅度上升值通道。要实施审慎金融监管,防止资金大进大出。
        6.产业结构性调整政策。一是降能耗、减污染,二是促研发,三是重点市场支点的杠杆作用,四是降补贴。
        7.收入政策。必须严格实施民生目标中的“收入倍增计划”。在居民收入增长的问题上,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官员业绩考核应该实行事前事后“双向好和”的办法,而不是现在的单考核。规划的居民收入目标要于实际GDP增长率一致,唯有如此,才能逆转居民收入分配在GDP中比例不断下降的趋势。
        8.应对大宗商品价格变动的政策。可以通过大量的外汇储备建立主要大宗商品平准基金,发挥储备资金的财政功能,降低未来进口通货膨胀的风险和稳定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未来成本推动型通胀的风险。
        9.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政策。
        为了发挥金融对贸易的促进和平稳基能,人民币区域化步伐应该审慎提速,要扩大人民币国际支付能力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投融资功能,以时间来换取人民币国际市场的实质增长。
        我的报告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