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微信公众号

胡廼武 教授
尊敬的刘伟校长,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刚才刘元春教授作了主题报告,对我国2015—2016年的宏观经济进行了系统深入地分析。他的这些分析对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下面我想就中共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的问题谈一点自己的学习体会,主要就讲三个问题。
一个就是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涉嫌经济的中高速增长问题,“十三五”的制造业迈上中高端的问题,三是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问题。
关于世界经济增长的中高速问题,我国经济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党中央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涉嫌中高速增长的目标,我认为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按照三次产业研究规律,我们可以把以能源为主导的增长阶段称之为能源社会。把以工业为主导的增长阶段称之为工业社会。同时把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阶段称之为服务业社会。
我国以能源为住的社会延续了三千年之久,以能源危主体的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然高达50.5%,直到197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才达到40.5%,开始超过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总产值的比重。进入以工业为主题的工业社会,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1%,开始超过第二产业。
美国经济学家富克斯说美国在发达国家中率先进入工业社会,进入服务经济社会,如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一样,同样具有革命的特征。从工业社会转向服务业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经济增长速度的见底。就我国的情况来说,我国从1978年到2011年改革开放以来的33年中,平均增长速度高达到9.8%,2012年以来,随着我国从工业社会转向服务业社会,经济增长速度紧紧围7.5%的中高速增长。由于我国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原因,经济学家有种种不同的解释。大体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种是结构性解释说;二是以趋势性解释说;三是人口红利解释说;四是后国家解释说。
工业劳动生产显著地高于服务业劳动生产,关于这一点,美国经济学家在196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就明确地提出,服务业劳动生产的第一个重要观点。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富克斯在《服务经济学》一书中同样提出了服务劳动生产的增长滞后的观点。
我国复旦大学经济学家程大中教授在2004年发表的中国服务业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影响这篇文章中,依据中国1991到2000年服务业部门的实际质量,详细地论证了劳动生产滞后的议题。
综上所说,无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富克斯假说,还是我国经济学家关于服务业增长的特点和运用的分析,都是依据服务业劳动生产的定义,论证了进入服务业社会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原因。他应该指出在我国以工业为主导的增长阶段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增长节点上,政府速度会明显见底,而且会有逐渐递减的趋势。其原因就在于经济技术的不断扩大,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之除,经济总量很大,经济增长较少,绝对量很少,因而经济增长潜力较大,容易实现高速增长。
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为36亿元,到了2006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每年一个点为6365亿元。由此当我国进入了以服务业主要的经济增长阶段上,经济总量大大增加之后,每增长1%的难度比以前大得多,相应的经济增长潜力也相对变小了。我们国家社科院一位教授主持了国家重大经济项目,这个项目预测了21世纪前半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大趋势。我自己,还有当时国务院研究室组长等都参加了这个研究,我们研究的结果是对于21世纪前半期经济增长的大趋势得出的结论是1996年—2000年,GDP年平均增长率为9.3%,而2006年—2010年为8.3%,2011年—2020年为6.4%,2021—2030年为5.4%,2031年—2046年为4.9%,2041—2050年为4.3%。现在看来这研究成果对五年发展规划的增长速度是很有参考价值的。根据我们的预测,21世纪前半期增长低迷就是刚才我讲的经验。
国际经验表明,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在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之后,都经历了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转变。例如1959到1969年平均增长为5.4%,1978—1988年韩国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1988—1998年年平均增长速度接近尾7.6%,这就是第一个问题,讲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增长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增长变化后速度下跌,而且有递进的趋势。解释了我国为什么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以及今后的增长具有低点的趋势的原因,这样为我国今后编制中期发展规划提供了可以说理论依据。
现在讲第二个问题,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中,众所周知,在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阶段后,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呈现下降的趋势。但这一种下降并不意味着制造业从此就会走向衰落,这里有一个相对量变化与绝对量变化的区别问题。相对量的见底并不意味着绝对量的缩小,根据三次产业研究的规律,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阶段后,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趋于下降。有一位学者就把这一种比重的下降看作是装备制造业走向衰落的表现,其实装备制造业是否走向衰落,不能依据这种相对量的变化来判断,而应该依据其这一绝对量的变化来兑现。1977—2007年,在这30年当中,外部制造业产出的绝对量增加值上升了128.72%,年平均增长率为2.99%。1979年—2006年日本制造业产出的绝对量增加值上升了226.33%,年平均增长率为3.6%,1970年—1990年,德国制造业产出的绝对量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量为1.76%。
由此可见,美、日、德这三个国家在工业化完成后,制造业不但没有衰落,反而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还应该看到对大国强国来说,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俄国都具有新兴的强大的装备制造业。美国现在正在逐类进行工业,德国实行制造业4.0。相比之下,目前我国的装备制造业还比较落后,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这与大国、强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因此,在“十三五”期间,必须通过制度创新、资本投入和政策支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使我国的制造业从目前的中低段跃升到中高端的时间。
现在讲第三个问题,关于“十三五”建议中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问题,如前所说,在我国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阶段后,在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经济增长出现下降趋势的条件下,必须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之路,确实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一是国际经验对我们的重要启示,中共中央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产业化发展、共享发展。对我国今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一要件,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有要素驱动转变为以科学技术进步为主要的创新举动,只有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地位,经济才有旺盛动力,国家才能兴旺发达。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各个方面,这四方面的创新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社会主义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重大的制度创新。强调科技进步是第一生产力,实施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创新驱动经济,这是重大的科技创新。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重大的文化创新。
这里我集中讲一讲科技创新在经济增长当中的引领作用,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80%多是靠科技进步取得的,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49%,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这里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协调发展对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实行协调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就我国“十三五”产业结构的优化来说,其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所谓加强第一产业,就是要加强能源的基础地位,使农产品在数量、品种、质量方面都能够同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需要相衔接,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为此,就要实现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把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守18亿亩耕地这一红线。所谓提高第二产业,就是要积极发展这个新兴产业,花大力气振兴装备制造业,助力淘汰落后的产能,对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加快发展这一类型新兴产业,国家制定和实施了“十二五”战略性产业发展规划,成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2011年我国的装备制造业规模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目前我国只是世界制造业的大国,还不是制造业的强国,制造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必须解决五个产能过剩的问题,推动我国制造业从产业链的中低端跃升到中高端的水平,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时间超过了,我不再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