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微信公众号

雷达
    大家好。我代表我们这个课题组给大家做一个专题的汇报,我们的题目是《全球经济再平衡与中国经济的外部风险》。我包括四个内容,一是经济危机亿危机的性质;二、无创新的经济复苏不会改变全球经济的基本格局;三、全球经济再平衡的住特征及具体表现;四、全球经济再平衡所面对的外部风险和选择。
    一、经济危机与危机的性质。2007年由美国房地产和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被人们认为是大萧条以后的最严重的衰退。但是不到两年的时间当中,这次危机开始复苏。根据IMF的分析,如此严重的一论全球经济衰退之所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期得以恢复,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欧美日以及中国在内的主要国家采取了超乎寻常的政府刺激方案,因而避免了全球金融领域的恐慌,这种恐慌是导致1929-33年大危机的主要原因。
    人们对于危机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此看来,我们认为自2007年危机以来,人们对危机的性质判断和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在对于经济危机和危机性质的判断方面,在以往的判断基础上做了两点的改进。
    (一)我们认为本轮危机是一次全球经济失衡的系统风险危机。
    1、如果本轮的危机是像危机开始之初人们开始判断的危机发展的逻辑是从房地产到房地产次贷,再到货币市场,再到信贷市场、实体经济领域,从美国经济传导到欧洲、亚洲的逻辑的话。实际上意味着我们对危机性质的判断由一个局部风险逐步转化为系统风险的过程。实际上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在金融理论上是有悖于传统的金融理论的。从70年多以来,金融衍生工具和债券化的发展本身有消非系统风险的功能。因此,我们认为对于危机的认识不能从一个非系统、局部的向全面的系统的领域推演。
    2、如果这子危机仅仅是一次金融危机,我们认为实际上从70年代开始,美国也已经完成了从世界银行中心的角色转化为世界风险中心角色。美国也完全有手段将金融危机的风险转移到其他国家当中去,就像1997年发生的东亚的金融危机情况一样。事实上这次危机我们看到主要从发达国家爆发,就金融危机本身的影响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影响比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
    3、美国在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年代,实际上也是美国经常性项目项目赤字和对外负债急剧增长的年代,美国过度的需求增长和外围国家的过度供给,既是危机前全球的模式,也是世界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房地产泡沫的过程和世界经济的失衡从时期上来说是一致的。
    4、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在危机发生之前已经预测到了这次危机爆发的可能,他们认为导致危机爆发的原因与全球经济的失衡是有关联的。例如,我这里举的美国经济学家分析的观点表明,美国经常性赤字在达到7.3%时,美国的经济会出现拐点及因此引发美国的经济衰退,以及对外净负债的下降。美国尽管没有达到7.3%,他们的预期是在2009年才能爆发这次危机,但是他们对危机的爆发逻辑与这次的现实逻辑是一致的。
    5、我们把这场危机性质的认识定义为对环球经济危机失衡的纠偏。为什么先房地产开始?根据IMF(2008)的分析,美国房地产泡沫也与全球经济失衡有关。根据他们的分析,在全球经济失衡过程中,由于贸易顺差国大量的资金流向美国,在美国爆发之前的30年的时期中,美国的房地产价格处于相对稳定的状况。这一领域很可能成为投机资本集中投入的领域。
    从这五点判断上说,我们认为导致这次危机是一次全球经济失衡的系统性风险的爆发。这是对于危机的第一个认识。
    (二)本轮一次周期性的调整,而不是以总危机形式出现的。
    实际上我们在学术界也好,还是在实体经济的判断中来说,我们很长时间没有区分为周期性危机和总危机了。1、我认为总无机的特征是与社会危机相伴随的情况下,导致全球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改变的总危机才会出现。这种革命性的变革以战争为手段,如上世纪初叶的两次世界大战,实现了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以及两个并行市场格局的形成,或以国内政局的动荡为表现形式。
    2、周期性危机的特征。在总危机爆发之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作为强制性的调节手段,作用在于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客观比率的要求,使价格趋近于价值或均衡价格、使虚拟经济趋近于实体经济。
    3、我们区分了总危机和周期性,不能用总危机的判断来替代周期性危机,最为明显的例子是人们对美元走势的判断。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国可以通过汇率调节来获得估值效应。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元的汇率走势是走低的。这是对总体长期走势的判断。但这不能替代对美元汇率的短期判断。很多时候人们会判断美国会持续下跌,但是看历史资料,每到危机的时候,美元汇率在很多情况下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
    4、同样我们不能用周期性的判断来替代总危机的判断。全球四次大规模的经济失衡。第一次比较明显的是在英国主导下的全球经济失衡。每次危机的时候,大家都判断失衡是会消失的。我们用美国的经常性帐户的非平衡的状况和GDP的比率相比,每次周期性危机调整之后,非但失衡状况没有消除,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05年的时候,尽管目前属于下调状况,失衡之后美国的状态是否会进一步下调呢?如果我们的判断是对的,这种周期不会改变。
    85年的时候,它达到了一个顶峰。大概十年多的时间,又再次超过了85年的失衡的水平。我们的判断是,失衡的根本格局不会发生改变。什么时候我们再恢复到这个顶点,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二、无创新的经济复苏不会改变全球经济的基本格局
    全球经济处于什么样的格局?美国作为金融和研发中心,日德为高端产品制造中心,以及东亚新兴国家为中低端产品制造中心的新三角分工格局。这虽然还遗留着一些雅尔塔体系的地缘政治的因素,但是这一体系最为重要的推动力在于上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美国金融霸权地位的确立。因此全球经济基本格局是否会改变,必然意味着替代信息技术创新浪潮的出现或以美国微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的改变。
    实际上,信息技术在上一轮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就全球需求而言,不仅创造了无线通讯,个人电脑,网络交易等多种新型的领域。而且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形成的全球网络生产体系也促进了外包等新形式的产业转移的路径,这是新三角分工格局的主要渠。在这部分研究中,我们主要回答的是技术创新或者说技术基础有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技术基础发生变化,基本的格局将发生变化,否则将可能得以维持。
    (一)全球技术进步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期
    我们用技术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我们首先需要对全球技术进步的水平加以衡量。实际分析时,我们主要适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而指数进行分析。从数据的可比性和可得性出发,我们选取了1996-2007年间部分OECD国家的投入产出数据来构建所需要的面板数据。
    从变化图中我们可以看到,98年之后,世界技术进步的总体水平处于相对平稳发展的水平,而不像90年代更高端的发展。
    (二)国际技术创新活动驱于下降
    1、研发投入增长趋缓
    OECD国家总体的投入量在增长,但是增长的复读在趋缓。研发的投入在这当中增长了,但是技术的革新会不会出现呢?最主要要看产出的过程。
    2、研发产出量绝对下降
    我们选择的数据是欧洲专利局和美国专利商标局两个主要专利系统提出申请的专利申请量进行分析。刚才我们看到投入的曲线还是上升的话,很明显产出的曲线出现了倒U型的变化。美国专利局的情况是倒V型的发展趋势。投入虽然在增加,产出出现了下降的情况。意味着我们的创新活动处于什么样的状况,大家可以判断。
    最重要的是在这里我们想说,前沿创新领域的方向并不明朗。我们在98、99年的时候就讨论,IT技术创新以后,哪个领域能够衔接上IT的技术创新?实际经济高速增长的模式就会维持。实际上,我们在信息技术以后,我们猜想过生命科学,猜想过材料技术,猜想过环境、新能源等各个领域,我们所得到的数据,实际上在大家预期的这些领域中都没有出现技术革命的曙光。
    我们看EPO的数据情况。生物技术在1990年到2006年是副增长,总占比3.55%,网络与电信占23.79%,增长率也是下降-0.4%。污染与废物管理负增长,比重也非常小。我们所关心的气候变化创新的比重非常小,当然从欧洲专利局反应出来的情况,1990年到2006年增长速度是非常的。下面的人类生活的需要,作用与运输,化学与冶金这些领域,第一占的比率相对比较高,另外反而没有出现人们所预期的传统领域的衰退结果。根据美国专利申请局的情况来看,这边都是复苏,和欧洲的情况接近,生物的比重比较低,网络与电信还是比较高的,纳米和污染都非常低,应对气候变化非常低,人类生活需求相对高,作用运输相对低,化学与冶金非常高,纺织与造纸9.5%。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的整体状况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研发在增长,专利产出在下降。特别是人们期待的创新领域没有出现曙光。我们说信息技术对经济推动的作用在衰退,但是在技术存量中的比重依然占首位。这说明在信息技术推动下所形成的全球经济的格局依然有其技术基础。所以从它的技术层面的分析,我们判断全面经济总体的格局不会出现大的变动。
    三、全球经济再平衡的主要特征及具体表现
    我们说这次是失衡的调整,大的格局不会发生变动。调整我们认为在量的变化和局部的变化上。
    (一)美欧供求结构的差异决定了欧洲更具备外部失衡调整的可能。调整失衡对中心国家很可能是服务业向制造业转移等。美国有没有这种可能,欧洲有没有这种可能?欧洲做内部调整的可能性比美国大。
    1、欧美共同的特点,比较欧盟15国和美国的工序结构,可以看出他们有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双方都是消费型经济,存在着过度的商品需求和服务供给,这决定了他们都会是商品贸易中的进口方和服务的出口方。
    2、不同点。首先欧盟的制造业相对强大,其产值在GDP中所比例下降趋势相对缓慢,08年为18%,而美国制造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下降比较快,08年仅为11%。其次,美国需求中个人消费重要性超过欧盟15国,高出9个百分点,08年美国个人需求占69%,比欧盟高出12%。
    从服务业的内部构成来看,在美国的服务业构成中,金融服务业占据了比较大的比例,而在欧盟的服务业构成中,建筑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个欧洲在供求结构上的这种差异直接决定了其在全球经济再平衡过程中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特征。也就是欧洲好调,美国调起来困难。
    3、欧美差异对再平衡的意义首先从整体上啊,由于美国经济中个人消费的重要程度高于欧洲经济,因此在全球经济再平衡过程中,美国消费需求从而进口需求仍然会高于欧洲,在外部的表现是美国仍然会拥有比较大的贸易顺差。其次,美国的制造业萎缩要比欧洲严重许多,服务业构成主要以金融服务为主,这就决定了在目前的产业调整中,美国很难通过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将资源由服务业向制造业转移。最后,于美国相比,欧洲的服务业更集中于非贸易领域,在内部的失衡中,由于服务业的供给增长快于需求增长,欧洲在全球经济失衡中,权重将有所下降,这给外围国家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二)我们从发达国家进口产品的技术构成来看,环球经济再平衡过程中,商品的出口结构可能会向中端产品进行调整。这对全球技术变革和技术演进相一致。发达国家技术进口的含量变动趋势是这样的,高端向中端变化,低端也向中端变化。中端技术有上升的空间。现在的世界经济格局是新三角分工的格局,美国是中心,日德实际上是中高端的制造业,东亚国家是中低端的。如果我们的需求结构按照中低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在未来得发展中,已经处于中高端的制造商上升的空间是有限的,处于相对低端的制造在未来再平衡过程中,扩展市场的可能空间是很大的。直接了当的说,我们还是认为亚洲在再平衡的调整过程中,调整的可能性比日德调整的可能性要大。
    (三)美国金融中心地位不变前提下的全球金融体系的微调。我们主要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来进行考察。我们利用数据库对1995年至今外汇储备中资产结构变动情况进行考察。总体上看,美元总体是下降的,美国在储备中的比重是下降的,扣除汇率波动以后,在新增储备货币中,美元的比重是相对波动比较大的。同这个走势图当中我们概括了这样几点。
    1、国际储备中美元地位的下降,但绝对值依然很大。01年以后,虽然欧元的正式流通,美元在国际储备的比重开始不断下岗,到了09年第三季度末,美元的比重已经下滑到了61.6%,基本与1996年的水平维持。
    2、新增储备的比例中美元的占比没有直线下降。虽然美国在储备资产中有所下降,但是每年新增储备中美元的比重并不是直线降低的。在不同的年份,新增储备中美元的权重波动性很大。03年到04年,新增储备中美元所占份额超过了75%,高于美元在整体储备中的比例(66%)。
    3、美元汇率和美元在新增储备货币中占比的关联性规律有所改变。在07年以前,美元汇率和储备结构变动质检存在着比较清晰的规律。每当美元处于升值状态的时候,各国央行就会降低美元在储备中所占比重,体现为新增储备中的美元比重要低于原有储备中的美元比重及而每当美元处于贬值状态的时候,各国货币当局就会采取措施来提高美元占储备的比重。总之,各国货币当局会通过调节币种结构来对冲美元币值变动的影响,也就是倾向于稳定其币种结构。但是08年金融危机出现后,09年美元出现了一定的贬值,但是新增储备中的美元比重依然继续走低。如果上述规律真的打破,意味着各国当局已经改变了他们的政策。
    我们看一下十大债券发行国和新兴国家的对比。美元债券的发行占世界上的32%。实际上其他的欧洲国家加起来,债券的发行占比大概在48%。公共债务的比重,实际上美国和欧洲相比,美国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仅仅占32.7%。当然他不如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当中,赤字的状况没有人想象得那么严重。从青年抚恤率角度,美国也好于其他的欧洲国家。我们看到,尽管美国在危机后的金融地位有所动摇,特别是美元汇率变动的规律有所打破,但是我们分析的结论是,欧洲替代美国成为国家金融中心,欧元替代美元成为主要国际货币仍然不具有现实可能。因为欧洲经济的基本面因素与美国相去甚远。还有一个调整,在这次调控中,美国宏观经济的失误,造成了全球通胀情况下,美元的地位有可能发生根本的变动,这两点是需要我们关注的。我们看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候,我相信如果说出现了宏观经济失误会导致美元地位下降的话,那么美国的国内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很可能核心针对的是通胀问题,这和下面的判断是相关联的。
    从经济基本面的情况来看,欧洲经济的表现给东亚国家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变革过程中的地位提升留下了空间,但是东亚国家要真正替代美国的角色,目前也不现实,基本面虽然接近,因为东亚国家在金融发展水平上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一些权重的变化还会发生,但是总体上以美元为核心的国家经济的变动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四、全球经济再平衡过程中中国经济的外部风险及现实选择
    金融危机发生后,从全球经济再平衡的主要特征和现实表现来看,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空间有望进一步得到提升。这其中的原因一是由于欧元区国家产业结构的未来调整有望由服务业向高端制造业进行转移,二是来自发达国家进口需求中中端技术产品所占比例的增长,第三则与中国经济在未来国际金融格局上升空间的增长有关。只有中国在现有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帝俄进一步得到稳固的前提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才会有可能。我们也面对着不利的因素:
    (一)全球经济再平衡过程中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风险
    1、对中国分工地位错误定位的风险。国际分工的大格局不变,中国在其中的地位也不会发生变化,中国在技术存量及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完成从制造大国向金融中心的改变。
    2、红利争夺的风险
    大格局不变,调的是量,我们也可以预期在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速度将放缓。全球经济再平衡从一定意义上将意味着格局不变的背景下,经济的平稳增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人们会忽略红利的分配,在平等增长的过程中,全球经济参与国的关注点将转向利益的全球分配,其手段无非在贸易保护和汇率调解,这两方面的压力会在未来不断的显现出来。
    3、流动性紧缩风险和外部需求的逆向冲击。
    流动性紧锁的风险判断有两个依据。一个是这次局部的调整,美国已经完成了从银行中心到风险资本中心的转变,那么风险资本作为整体国家来说,一定要运用杠杆,杠杆率要非常高。我们说在再平衡的过程中,一定意味着美国作为总体国家的杠杆率在下降。根据世界银行的分析,世界经济的流通性的过盛将会转向流通性紧缩的过盛。美国为了维持美元的地位,在政策的选择过程中,也不可能像70年代一样采取通胀的政策手段。所以我们说中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当中会面对流动性紧缩风险和外部需求的逆向冲击。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美国开始反思原有的监管中的问题。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银行资本准备金的提高,最大杠杆率以及最低流动性水平的设置,政府对非恩行流动性的监管,发展国家的外部融资环境将恶化,中新国家新的技术和制度形式创新的迹象并不明显。在中短期内,美国经济很难出现可靠的经济增长点,对外进口需求很难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因此,伴随着流动性繁荣的结束,在新一轮发达国家市场份额再分配的过程中,中国经济的优势尚不突出,面临的外部竞争也更加严峻。
    4、政治风险
    我们认为这对于中国,比前三种风险更为严峻。这次的危机实际上是第一次出现在中新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外部失衡状态。这种失衡是出现在七国集团内部,这是目前大的不一样的地方。前一论失衡的调整手段最早是从经济手段来调整的。尽管我们和美国的经济相互依存度在增加,但是我们和中美之间,从贸易竞争的关系向贸易伙伴转移,但是不可否认,我们在制度、理念、价值观上,两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来说,在认同上,两个国家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压力。很显然,我们最担心的是在再平衡的过程中,许多经济的再分配会通过政治手段来进行实施。这是我认为未来实践当中,中国尽量避免经济危机去政治化的风险是最重要的。
    (二)相应的对策
    1、我们应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同时,推动金融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提升国内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虽然这个提了很长时间,我们的针对性是非常强的。我们是基于我们的判断,全球流通性繁荣结束之后,将会出现流通性的紧缩。但是外部融资成本的提高,中国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部的融资成本的降低,尽管这是一个旧的对策,但依然具有新的含义。
    2、积极推进多边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和金融合作,维护我国应得的政治经济利益。我们的建议针对的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保障主义。我们今天看到中美之间的摩擦在进一步增强。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中美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很显然是不均衡的。但是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汇率政策也是有底线的。最重要的是把美国作为一端,其他国家为另一端。美国对世界的依存度一定大于世界对美国的依存度。开展多边的合作,意味着在我们周边可以形成更大的经济体,使得这个经济体和美国相比,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会更趋于均衡。
    3、从方式的转变来说,转变是一个内在的要求。但是在现有的体系下,避免历史上以往出现过的特别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内自主的产业结构的政策性的提升所导致的日本经济衰退,我们提出实际上经济结构的转变包括产业结构、收入结构的转变。在对外方面我们产品结构的提升将作为逻辑起点。在市场份额不增加的情况下,只有产品结构提升了,附加值才能上升。附加值上升了,生产者、劳动者的收入才能提高。劳动者收入提高了以后,劳动者的需求才会提高。劳动者的需求提高了之后,市场上引导的新的需求领域才会出现,而不是现在完全的政策性的引导,比如说家电下乡等,市场的引导中收入是很重要的,产品结构的提高在收入结构提高的前沿。
    这就是我们针对世界格局的变化和中国面临的风险所提出的三项应对措施。这就是我的发言,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