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微信公众号

毛振华
    谢谢,我参加这个讨论已经是好多次了,这次讨论还是观点很一致,大家都认为宏观经济已经触底,已经步入到一个复苏的初级阶段,但我也注意到这里面还是有差距的,人民大学的报告说底部振荡,对复苏的表达还是很谨慎,但是也有评论说,对复苏的看法是很坚定的。我觉得现在经济的分歧还是存在的,存在的核心是是否走出低谷。大家知道把底部看成一个区域,我觉得现在应该是停止了恐慌性的加速下滑在底部的区域,但是现在是不是底部的点已经过了,是不是说这个点只会往上升不会往下走,我觉得未必,我的看法是说,现在看一些统计数据有一些矛盾,有些关于经济道路是不是见底的讨论,我觉得并不是十分的重要。我认为要从经济增长的质量来看这次危机和未来的走势。
    我们应对这次危机的力度是很大的所以这次人民大学的报告明确指出,是政策性的措施导致的,这是在所有报告里面非常清晰的,所有靠近市场的指标都不好,靠近政策的行业、领域、政府刺激的领域都是比较好的,从治病来看,到底是把病治好还是打激素,打激素就是缓和一下,就像我有皮肤病是治不好的,只能打激素。我认为经济还是在进一步的探底过程当中,还看不见复苏真正的迹象,为什么?现在市场方面还是非常的薄弱。
    主要的经济领域就是制造业,中国过去是制造大国,因为外需的拉动,增长量90%是来自于出口拉动,这一部分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引起投资,制造业的生产能力扩张和对GDP的增长是决定性的,但是这个领域有了复苏的迹象吗?它探底了吗?我认为还是没有。中国的巨大生产能力,在制造过程和投资过程是中国上一轮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们的制造能力过剩状态并没有得到解决。在快速下滑过程当中,到今年3月份有一个复苏的过程,我认为很大一块,是叫做去库存现象,过去有很大的库存,特别是原材料的库存,有恐慌的压力,大家不买东西了,库存用完大家又买东西,这不是根本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在主要的,特别是资本巨大投资密集的生产状况根本没有得到好转,有些产业还有加剧的趋势,比如钢铁业,我们的生产能力有的说是6.7亿吨,也有人说需要4.5亿,也有人说需要3.5亿吨,世界永远不需要中国这么大的生产能力,但是这些生产能力我们消化了吗?没有。还有码头行业,这些能力消化了吗?都没有。所以我看经济要看增长力,因为中国经济在现行情况下没有转型,在没有得到改善的情况下,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没有得到转变的情况下,轻言探底过于乐观,但是我同意说快速下滑,恐慌性下滑这个阶段已经过去。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说,近期来看,我们要警惕滞胀的威胁,经济的停滞,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局面并没有得到改观,短期内想改观也不能的困难,是一个必然的现象,所以人民大学第一次预计经济周期下滑区间的时候,我们说这个区间是3-5年,我们去年这个时候,并不是说一年过去了,是说3-5年,我还是坚持这个观点,至少3年是一个经济周期,市场经济周期的规律我们不可违背,不是说会给我们这么好的机遇,给我们一年的调整,一年之后就你调整到位了,是很难的。另外一方面,由于强有力的货币投放,使得中国经济面临输入型的原材料垄断和投机所导致的原材料产品价格的上涨,巨大的货币投放又引发了通货膨胀的担忧,从中国经济调整的需求来看,通货膨胀是很难避免的,通货膨胀在某种情况下并不可怕,但是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衰退相结合就非常的可怕,我们经历过这样的痛苦时期,市场经济给我们很大的机遇发展,也给予很多痛苦我们也会承受。所以我们面临很大的压力,面临的根本威胁就是,一方面经济进一步的探底,另外就是通货膨胀,所以通货膨胀今年能不能出现,我说的这两件事情都是在3-5年时间里面会发生,明年经济进一步探底的可能还是存在的,通货膨胀的出现也是存在的。
    我们如何看待这个现象呢?我觉得都是必然的,我们必须要承受,宣传的要求也好,信息的要求也好,都不能改变,不能改变为什么不能说它存在呢?经济周期的调整就需要有这样的过程,而且赋予经济周期特殊性,经济周期所积累的成就来冲击一部分它所积累的问题,这是市场体系下的常态,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周期的作用,我们要认识周期产生的必然性,我们要建立正确的调整。
    人大的报告也好,专家、学者的报告都讲的很好,要调整结构,我觉得更加明确提出一个的观点,中国经济转型最终要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型的目标,当然制造业大国和消费大国不是对称的东西,严格意义上是三个转型,由储蓄大国向市场大国,由制造业大国向服务业大国转向,第三由农村向城市转型,实现城市的城市化,这里面涉及到一系列的政策,这是我们更应该尝试的,对于通货膨胀的压力防范,对于进一步的经济下滑和探底,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应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