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勇
我在今天不想对于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势以及政府所采取的多方面政策作出总体分析和预测。我想各位也有这样的体会,迄今为止我们从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看到的诸多方面的新情况、新特点,已经看到既有的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在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面前遇到了严峻的挑战。我的意思是说采用以往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框架往往难以准确、全面的对目前的情况和未来的走势做出准确的预测。我在这里主要是想提醒各位在进行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的时候特别关注几个基本事实,并希望将这几个基本事实加入到大家的分析视野当中。第一、从去年9月份到今天就中国的经济形势走势来看也好,还是从全球经济形势走势来看也罢,我越来越感觉到一个基本事实越来越凸显,就是所有的政府几乎都越来越仰仗财政政策去维系宏观经济的运行,去支撑宏观调控体系的运转。这可能是有原因的,为什么是这样呢?大家是不是可以有这样的判断。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是在连续几年全球性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出现的,而这种连续几年全球性经济增长背后的因素是投资的全面扩大,也就是说当它的投资持续到一定高度以后突然一场危机掉下来。这不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我们在面临金融危机的同时,同时面临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当产能过剩的时候不论货币政策如何宽松,在企业那里都难以找到扩大投资、技术革新的机会。由于产能过剩无论如何扩大信贷规模,由于消费者对于自己就业的预期下降,也很难指望个人和家庭能拿出储蓄扩大消费。一个例子眼前大家正在反复叨念,就是一年1—2月份整个中国银行体系新增贷款规模已经达到2万多亿,几乎已经达到了今年新增贷款计划5万亿的一半。但是那么多的信贷投放之后没有看到或者是很少看到企业投资的冲动,很多调研结果表明,说企业那里没有见到多少新增贷款、没有拿到多少新增贷款,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比如说假信贷,在银行惜贷的情况下就会有假信贷的现象出现。但是无论是银行还是企业,对于扩大贷款都是动力不足的。在这样条件下我们深知政府能操作的手段一个就是货币政策一个是激励政策。不管是中国还是世界,应对这场危机政府能直接操作的或者是最有指望的手段就是刺激政策。可以说中国宏观调控的程度怎么样,很大程度取决于财政政策预期效果能不能达到。
第二、迄今为止中国财政政策举措该推出的已经都推出了,财政政策没有别的东西一收一支,收的时候少收一点有可能让别人多花一点钱,支时候自己多花一点替别人多花一点钱。就支出而言今年财政支出规模是9500亿,加上去年中央预算调节稳定资金调整到今年使用实际的规模是10500亿。从收入角度上讲包括增值税改革、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等等,这些政策已经出台。面对这样的政策该如何判断,大家就现在这些政策发挥的效果是什么样的态度,我觉得这个事情是要说清楚的。比如说很多人描绘的时候说财政已经实行扩张了,说现在的形势已经具有这些扩张要素了,其实不然。迄今为止一件事,去年9月份之后一直谋划扩大的1千亿元投资到今天还没有完全到位。 我问了一下房地产商,我说从你们计划一个房地产投资项目到它最终开工需要多长时间?他们说至少两年。你再快能怎样?无非是已有的项目加快进度,无非是原来没批准的项目拿过来接着干。所以大家看到从去年10月之后到去年年底哪怕是今年两会开始,所能做到的是这1千亿元的投资扩大名花有主。但是这笔钱投出去了吗?这是一件事。第二件事9500亿的国债投资,但到今天为止这9500亿也还是在分配的过程当中,只是说政府计划拿出这些钱来实施扩张,只是说其中2000亿归地方政府支配,剩下的7500亿归中央政府支配,这些投资效益要显现出来也需要一个过程,很可能它的实质效应比我们想象的大。刚才几位都说到了扩大投资不能盲目,要照顾产业结构的调整等等,这些政策都是非常复杂的,不是说把这9500亿站在北京的高楼上往下洒大家抢了去花,这个操作是需要过程和手段的。所以我们分析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
再一点是4万亿只是一个口号或者是编出来的一个故事,这里面不光是政府投资,现在说政府投资是1.18万亿,我们寄希望于这1.18万亿去带动投资4万亿,而不是政府要拿出来的,今年启动的已经将近1万亿了。所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我想有助于大家认清现实,也有助于大家客观的、全面的、现实的发表自己对于政府决策这方面的意见。
第三、大家都很关注未来的走势。比如说刚才毛教授提出未来可能发生通胀,但我想说未来的确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98年到2002年实施的那一轮激励财政政策持续了几年之久才能保证它的实施效应。从今年开始启动的财政政策的调控至少要搞3年,而且今年如果实施调控的力度是1万亿的话,明年至少要维持1万亿甚至要有所扩大。那么它牵扯到赤字规模的把握,牵扯到国债发行计划的操作,一年中国政府要发多少债?不只是这9500亿,除了这9500亿弥补财政赤字之外我们还有一笔庞大的债,就是每年维护财政还本的以新替旧的发行5000亿。把这些因素都考虑在内,再考虑到贷款规模扩大的诸方面效应,所以我想未来大家发表意见的时候一定要时间的审慎。因为这次金融危机几乎没有人作出非常正确的分析和预测,迄今为止我们很难相信有人能在这个问题上作出非常准备的预测,所以要小心行事。
第四、对未来、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激励财政政策具体措施有没有可能进行调整和变化?大家都指望政府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比如说结构性减税,有人对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预期抱也强烈预期,有人对其他方面消费税的改革也抱有强烈的预期。我们说在都是可以理解的,在当前这种情况下确实需要扩大投资和消费来阻挡这次危机的影响。但问题是我个人觉得,因为我原来是纯粹的教书匠后来走出人民大学进入到社科院就接触到一些现实,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觉,当我们考虑问题的时候如果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说三道四的时候往往说的很清晰,但是很不现实,但是把自己放在决策者的位置上让你操作判断的时候,你会发现好多事情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比如说现在个税起征点的提升,从去年9月份一直到今年两会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组织起征点的继续提升,我们认为它不合适也不现实。结构性减税当中为什么不能有个税起征点的进一步提升,我说几个理由。第一国家税务总局和财政部给我们报了这样一组数据,一个是个人所得税中心纳税人全国4千万。第二这4千万人占有案可查的工薪所得者的30%,2005天将800块钱调整到1600的时候那时候的纳税人是占60%,现在是30%。我想请大家作出一个判断,这4千万人在整个工薪所得者的位置当中是怎么样的?至少他不是低收入者,至多是中等收入者。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扩大起征点能拉动内需吗?比如说杨瑞龙教授,就是2000块钱的起征点提高到5000块钱,你指望杨教授去买什么东西?我们的目的是拉动消费,但是它拉不动。其二中国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的确很大,而且非常悬殊,王小鲁教授做的轰动中国的研究已经告诉大家非常悬殊,但是你仔细看这种差距主要不是体现在工薪所得者的工薪收入差距上而是体现在其他方面的差距上,比如说劳务收入、财产方面的收入等等。而中国的个人所得税是由11种个人收入项目组合而成的综合性税种,你只盯着工薪所得税这一种并且指望起征点的提高来刺激消费、拉动消费,你很难达到这样的目的,只有把其他方面的所得税都加入其中才可以见到一点效果。第三、税务总局和财政部业提供这样一个数字,在目前条件下起征点每提高100块钱,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的比重将减少5%,如果照某些人所说的提到8千块钱不过瘾,提到1万块钱才解恨,我担心的是中国还有个人所得税吗?去年中国政府所设的57800亿的税收当中只有6.4%来自于个人所得税,今年这个比重不做任何调整已经会下降,因为存款利息所得税那100亿减少了,如果再进一步提升那么我们的税制结构是什么样的结构?6%可能要减为3%、2%了,我们本来就是以间接税为主体的国度,我们很多人只知道个人所得税,而不知道生活当中充斥着消费税、增值税等等,我们需要税收手段去调节贫富差距。当我们本来就缺失的调节手段被大大削弱甚至找不到的时候,毫不容易从94年培育出来的所得税的这点基础我担心就更缺失了,那时候中国讲税制体系都是吃饭的时候、买东西的时候隐含的交一点税。
大家都很期望个人所得税改革,但是把大家所有期望归拢起来你会发现我们所要求的不是一二一齐步走式的改革。我们目前2000块钱的齐整标准是农民的办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个每个人是不一样的,都挣5千块钱的收入家庭负担不同是需要个性化处理的,但是做不到,因为做不到才搞了一刀切式的农民办法。所以大家要求的不是沿着农民的办法更农民而是要回归,能够具有现代个人所得税特点的,考虑到你的负担标准、家庭支付能力的综合道路上来。所以03年之后中国就确定了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方向,我们特别担心如果继续朝着加大扣除标准这条道路向前走,我们担心会为改革埋下祸根。
大家现在是说赶紧改、赶紧实行综合制,其实方方面面都在努力做这件事,但是短期之内将非常困难。搞综合制的前提是自行申报,而申报就有一个递交申报表和审议申报表的工作程序。年收入超过12万元以上人申报制已经超过3年了,但是就全国各地的税务机关能力只是接收,他还没有能力去做审核,在这个时候不审核只收表是相安无事的办法,你多少交一点大家相安无事,税收收入该交就交上来了。但是一旦转入以个人申报为主的综合式的时候,平时是单位代扣代缴了,但是最后申报的时候你会说今年家庭负担增加了我要求退税的时候,税务局说不退,你拿出理由他就要审核你。他如果无从审核只能给你退的时候,就意味着很可能收上来的个人所得税都存不到国库去,很可能这就是一种不可能有的事情,那税收的公信力节会受到影响。所以目前的两难是一方面要改,一方面要实行结构性减税但是要考虑到国情。我个人感觉现在只能是暗暗使劲,和其他方面的部门、现实相勾对,比如说身份证号码、信息化平台等等,直到我们有一天条件能够具备领导同志一定会下决心实施的。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我总体的看法是既有的框架和经济学案例,在应对眼前这场金融危机当中的确有苍白无力之感,我们必须加强经济学基础领域的建设。在面对当前的经济问题和政府决策评判的时候,一定要脚踏实地非常现实的,设身处地的去全面的做出评判、作出分析。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