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龙
今天由我来代表由经济研究所、中诚信和东海证券联合组成的课题组所做的第一季度的研究报告,这个报告由我本人来做,但是实际上是课题组的整体研究成果。今天报告的主题是走出经济低谷的改革措施与宏观治理!主要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我们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我们叫做尚未走出下行通道的中国宏观经济。1—2月份学术界、诗歌部门对中国宏观经济走势有很多充足判断,有悲观派有乐观派,乐观派讲出一组数据就是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PMI、发电量、M2、重要工业产品产量都出现回升的迹象,所以说中国经济已经走出低谷。另外一派说中国经济还在下滑,主要依据是进出口贸易、消费、CPI、PPI、财政收入。到底中国宏观经济是怎么样的走势呢?我们的判断是,我们根据中国动态调整分析框架以及各种宏观变量在中国总供给和总需求分析地位,我们的总体判断如下:1、由于中国出口与消费在中国需求中的核心地位,目前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经济小幅反弹无法左右中国宏观经济持续下滑的基本趋势,中国的宏观经济还处于下滑通道,断言已经锄地反弹还卫视过早。2、工业层面的数据回暖一方面是中国刺激性政策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去年过渡过度存活调整的产物,部分工业的小幅反弹尚缺乏坚实的需求基础,也没有相应的足够的结构支撑,因此它难以从根本上启动中国近来的全局性回暖。3、外部环境的持续恶化、内部支柱产业的持续低迷、中国刺激政策实施效率的不确定以及中国社会承受宏观经济波动冲击的能力较弱等因素决定了中国宏观经济下行通道的长度和不确定性。
我们的观点是第一、我们认为2009年一季度延续了2008年下半年的态势,潜在GDP缺口将进一步放大,GDP增速将进一步下滑,在需求大幅度下滑的同时,前塞产能的持续放大决定了中国本轮周期性调整的长期性。也就是说过去我们累计的供给还在继续放大,而由于外需下滑导致我们整个需求在下滑,所以供求缺口是在放大而不是在缩小。
我们第二个判断是在世界经济超预期下滑的情况下,中国外贸出现进一步加速下滑,欧美经济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下滑的冲击开始进入加速器,外贸顺差增长的势头可能遭遇逆转。因为外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太大,外贸占中国GDP的60%以上,所以出口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要超过45%。因此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特别大,而世界经济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特别是市场经济国家下滑的很深。由于他们的下滑对中国的进出口影响很大,这个图形是2月份公布的数据,很不乐观,就是我国进出口的变化在持续的下滑。1—2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同比下降27.2%,出口同比下降25.7%,这个是出口增速下滑也非常明显,而且从目前来看还没有反弹的迹象,还在继续下探之中。
第三、在消费信心下滑、收入增速回落以及整体宏观经济处于不景气等因素的作用下,消费增速开始进入加速下滑的时期,宏观经济下滑开始由出口与投资领域传递到消费领域,未来消费启动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自2008年9月以来中国消费型信心指数持续下滑,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也在下滑之中。
第四、在投资型短期推动政策的推动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提升,但是政府投资在启动民间投资上收效甚微,从而可能使得财政刺激的拉动效应被打折扣。尽管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确实出现了回升,但是导致2009年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是国有和国有控股的投资大幅度增加,如果剔除国有因素其他经济投资的增速仅仅20%。所以如果我们剔除2008年12月启动的2300亿元刺激性投资,常规性投资增长增速反而下降了1.8个百分点。
第五、工业增加值增速止跌回升,但在考虑春节因素和结构性因素之后,工业增加值增速回升的基础并不坚实。但是如果仅仅从1到2月份整体来看,各个行业增速达到3.8%,延续了2008年12月持续下滑的态势,如果考虑工业增加值结构我们发现结构性增速过快。虽然发电量增加了5.9%,但是企业用电量才仅仅增加了1.8%。这是我们认为要透过简单的工业增加值增速来看的。
第六、PMI指数在低水平基础上回升,宏观经济是刺激初见成效,但去库存化并没有结束,产能过剩问题没有真正缓解,制造业可能面临过度调整的危险。
第七、劳动力就业问题日先严峻,失业问题对中国脆弱的社会结构带来巨大的冲击。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农民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都是比较严峻的问题,这些大家感受特别明显。
第八、财政收入下滑剧烈,地方财政问题开始显现。2009年总体财政形势将进一步恶化,特别是地方财政困难重重。
第九、各种价格指数回落明显,在PPI的引领下、CPI和CPI双双进入负增长的阶段,通货紧缩的压力加大。2月份PPI同比下降了4.5%,PPI的持续下降是对全球经济持续深度下滑,全球流动性收缩,大宗商品价格低位徘徊等的综合反映。2月份CPI同比下降了1.6%,CPI环比进入负增长的阶段,这说明中国经济衰退的格局已经从外贸领域,向工业领域、一般制造业消费品领域蔓延。
第十、M2增速和信贷虽然增长很快,但是M2与M1增速的差距创历史新高,市场主体进行投资和消费的意愿进一步下降。去年年底以来我们新增贷款余额增速很快,我们说M2的增加只能是表明中国货币政策的情况,而不能表明中国宏观经济的状况。如果我们考察M1和M0的状况我们会发现,2009年M0的增速是12%,2009年1月M1增长近为6.7%,同时M1和M0的增速差异在2008年5月以后快速增大,这表明中国货币供给存在强烈的存款定期化。
以上是我们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我想这是一个内部会议,在公开场合里面我们还是要树信心的,但是在内部我们还是要真实的、客观的,对整体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才会选择正确的措施。
第二部分当前刺激经济政策效果不充分的原因分析。我们看为了应对深度的经济下滑,我国政府已经于2008年下半期开始进行宏观经济政策的全面调整。4万亿是中国政府强烈的刺激计划。我们从2007年双防调整到目前的全力保增长,从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到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些计划虽然对提升信心、抑制经济的继续下滑起到了作用,但是离我们的预期政策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认为本次刺激计划缺少中期治理的基础,因为从目前政府资金安排来看,本期刺激计划的本质仍然是投资驱动型的方案,它只是延缓了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内在的矛盾,它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需求结构转变和内需的持续增长问题,而且还会扭曲政策传导机制,导致当前刺激经济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我们认为导致中国经济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是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这还是延续了我们2008年年底的报告。在这样的模式下我们发现为什么当前的刺激政策效果不是太明显呢?
第一个判断是在政府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条件下,以刺激投资为核心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中长期效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周期性下滑和经济危机不能简单等同化总需求的下滑,它一方面是投资泡沫破灭带来的总需求下滑,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是错误的投资积累导致的总供给的过剩或产能过剩。为什么我们过去会产生错误的投资和积累导致总供给和产能过剩呢?我们认为这是投资主导的增长模式,而这个根源与中国分权式改革路径是有关系的。就是通过财政分权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引起地方政府的竞争,导致中国这种问题。这种竞争不仅导致经济的粗放型增长,导致公共品供给的扭曲,加剧了地区的收入不平等和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而且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投资、增长、泡沫、头长、紧缩、衰退、扩展、投资的增长模式。当我们面临外需下滑导致的严重问题的时候,为了抑制经济下滑的态势,我国目前的刺激经济的计划首先是刺激投资,我们现在政策无一例外都是强调投资地位,在投资增长型的模式下刺激投资的政策能不能有效的增加国内需求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说一我们认为供给管理特别是供给结构性调整更为重要,更为本质,所以我们认为结构的调整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调整,更重要需要利益层面的调整,最直接的途径就是通过深化改革实现增长模式的转换。我们现在只能解决短期问题不能解决长期的问题,所以改革是我们最基本的出发点。这是我们的第一个判断。
第二个判断我们认为是消费需求的启动是一个长期任务,目前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与社会保障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消费启动政策效应的发挥。我们的过度储蓄需要一个外部的需求,现在外部需求下去了短时期起不来就要启动内需,启动内需就是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但是目前我们启动消费需求特别困难,因为消费需求不仅仅是一个短期问题,背后有一个中长期问题,主要是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消费率和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持续大幅度下降,消费率从1991年的62.5%下降到2006年的42.1%,投资率从32.9%上升到42.5%,消费率下降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有关。这个主要是因为劳动报酬的占比和财产收入占比都在这几年里呈现下降趋势,劳动报酬净占比是从33.66下降到31.53,主要下降的原因是在企业分配当中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从37.76下降到20.60,财产占比从4.55%下降到1.88。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消费下降投资增加很大一个程度是中国有很高的储蓄,这主要不是因为中国人节俭。美国人做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居民的储蓄率从92年的14.5%上升到2005年的24.3%,之所以上升是因为住房、医疗、教育的压力过重。这是中国和OECE国家的比较,就是2003年中国公共社会支出占GDP的比例,我们2003年中国占的比例仅仅是5.3%和第一名瑞典相31.3%比差异非常大。不仅仅是我国的公共支出占GDP比重比较低,而且社会覆盖率也比较低,我国的养老和失业的覆盖率也比较低,各个地区的覆盖率在世界上都是相当低的。因此我们发现从不平等的角度看我国无论是收入不平等还是教育不平等都是比较严重的,从社会性支出占GDP的比重看我国教育和医药两项支出占比和发达国家差距明显,较弱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会降低消费者的消费预期,从而有大量的储蓄解决家庭的后顾之忧。这样的话要期望消费需求来拉动国内需求是困难的。
第三个判断就是财政政策仍然是需求管理政策的核心,而目前我国的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传导机制的不健全,限制了财政政策刺激效应的发挥。我们认为自动稳定器贡献较小是导致财政政策失效的原因之一。中央地方正关系和预算法规定的平衡预算以及对地方的限制造成的效用比较小。第二的财政工具比较匮乏导致财政相机抉择政策贡献较小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美国用的工具,和中国相比我们很多工具都没有,所以机动性比较小。
第四个判断是货币政策调控机制不完善导致了货币政策调控效率比较低下。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控的基本机制是通过准备金的调整和央行票据来对冲外来冲击带来的外汇储备增加从而控制经济中的信贷量和M2,这样的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导致了三大困境。困境之一,数量型的调控工具的进一步强化,容易导致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坏全。困境二,过于依靠准备金的对冲措施带来了央行的对冲行为代替了银行的商业化行为这一矛盾,导致外部冲击内部化,使得对冲的货币政策会偏离国内实体经济的真实需求。困境三,由于利率缺乏弹性,导致国内外利差不成为导致短期资本流动的原因,从而限制利率在调控资本流动方面的作用。
以上是我们分析了为什么我们的刺激政策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原因,我们更多从体制机制上来寻找的。
最后部分是我们开出的药方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改革的思维来进行宏观治理。
正因为我们以上的判断,所以我们要对当前的宏观治理原则进行修整。所以我们必须要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改革的思维来重新反思和调整我们传统的宏观治理原则,我们提出了八点修整原则。
第一、避免宏观治理目标的错位与混乱。我们认为治理经济箫条的核心目标不是在短期内保持经济增长速录的快速回升,和回到高涨时期的状态。经济宾燃油一个周期,所以试图以短期的刺激政策来解决周期性的下滑是困难的。如果硬要这样短期里面开出快速药,可能会带来过渡的成本。
第二、“保稳定”与“防经济循环”的断裂比单纯的“保8”更重要。从产业层面上房置产业循环断裂!在中观层面上防止社会资金断裂。即使达到8%我们还有3000多万的失业人口,所以当前要把失业救助作为更关键的目标,所以我们认为构建社会性的安全网已经具有了坚实的宏观效益基础。所以我们从保稳定上面必须要保证产业循环不断裂,在中观层上面防止社会资金不断裂,而不是单纯的保持经济增长。
第三、以投资为主导的短期刺激政策并不足以引领我国走出“周期性”和“全局性”的经济衰退。扩内需与增长模式的转换必须以体制与机制的改革为前提和先导。
第四、强调经济刺激政策的就业导向。从目前的经济刺激方案来看主要体现的是投资导向,即以加大投资刺激重工业,缓和制造业为核心,而主要行业大部分都是资本密集型的,通常不具有大规模就业吸收的功能。事实上,在需求不足的条件下,扩大就业不仅可以稳定与增加劳动者的收入,次级消费需求,而且可以把改善民生落实到实处,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刺激内需政策的就业导向,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要千方百计出台有效措施和搭建有关平台,创造就业机会,切实做好大批失业返乡的农民工以及面临就业压力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把温总理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的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以上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的目标落到实处。
第五、要强化经济刺激政策的消费导向,所以我们提出要利用社会政策的改革,在中长期通过收入分配途径来启动消费,利用供给结构调整在中期与内需结构相匹配,在本质上比短期需求总量刺激政策更为重要。
第六、优化宏观经济政策的传导机制。短期宏观刺激政策的效率并不完全取决于刺激力度的大小,而是在于宏观调控政策的微观传递机制的重塑。
第七、对其政策的力度和时间安排上要有准确的考量。我们说政府需要在刺激计划中有一个加速的支出安排,以形成相应的市场预期。我们认为在危机救助当中刺激战略应该有一个加速的概念,直到经济全面复苏,因此简单采取一次性大规模投入并不是很好的办法,所以政府要在刺激政策中有一个加速的安排,以提高市场政策效率。
第八、成本最小化的刺激政策导向,力求选择刺激作用更大但成本更小的政策。特别是我们要强调在可能条件下,当然现在我们主要矛盾是刺激经济,刺激经济没有免费的午餐,每一条政策都是有代价的,我们不能不计后果的出台政策,我们要选择后果更小的政策。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思想。
第二、建立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础上的消费需求刺激政策。首先我们需要推进提高居民从企业获得劳动报酬的制度性改革,其次需要推进有助于增加居民财产收入的制度改革。
第三、我们强调要构建以社会保障制度为核心的社会安全网。当前构建一个社会安全网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效应,具有宏观效应。我们应该构建一个经济增长和社会保障同向变化,这样我们就需要在当前经济增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必须补足过去投入不足。当前我们主张的4万亿,包括后来人代会提出的增加投入部分我们希望改变投资方向,能够把构建社会安全网作为首要。第一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央政府负责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社会保障筹资机制,第三、统筹城乡发展,完善以农村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第四、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第五、加快发展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第四、我们主张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财政分权模式,规范地方政府行为,为投资主导型增长模式的转换创造条件。通过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财政分权模式,实现增长模式的转换。第一、要通过改革来调整支出结构,促进经济增长,降低政府竞争的负效应。第二、就政府体制改革来说,应该考虑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财政。第三、建立功能导向的政府组织,协调地方政府的行为。
第五、我们建议要重建治理波动的财政机制。我们认为完善财政机制对于提高财政政策在刺激需求方面的效率是很有作用的。第一、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将财政自动稳定器职能划归中央。第二、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提高自动稳定器预防和治理波动能力。第三、建立社会保障号,解决相机抉择。
第六、改革现有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效率。要改变 货币政策调控的困境和提高货币政策调控资源配置的效率,必须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调整目前的对冲方式,培育利率与汇率的联动机制。具体包括:第一、信贷量和M2依然是当前中国货币政策有效的中介目标,但必须要改革信贷结构,信贷结构的改变必须依靠资金成本的变化来调节,应该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第二、要改变目前的货币对冲办法,不能过多依靠准备金调整的办法去对冲外汇储备的增长。第三、要有步骤地构造中国经济的利率和汇率的联动机制。
第七、完善市场竞争机制,通过鼓励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来扩大就业。
最后我们提出要完善市场竞争机制,通过鼓励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来扩大就业。我们知道当前的问题一个是内需增长,还有一个是保稳定,保稳定的核心问题就是失业问题的解决。解决失业很多人开出药方,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药方是鼓励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我们做了计量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企业就业是有差距的,发现民营企业、港澳台企业、合资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就业率比较高。我们从30个行业的就业弹性来看,我们做了一个排位,排位考前的行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聚集的企业。相比而言非国有企业具有更高就业弹性,以非国有企业为主的行业具有更高的就业弹性。如果4万亿都投给国有企业对解决就业问题的帮助不大,所以希望政府在投资的时候给更多的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希望通过政府采购和招标计划让非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一样能够参与投资的机会,成为更多更有效的就业政策目标。
以上是我们对当前宏观经济的看法,主线就是改革。我们说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持续30年的快速增长,我们之所以从贫穷的中国到现在富裕的中国,是改革开放30年创造的奇迹。我们认为解决当前的困难从根本上说也依赖于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有时候说困难当中出办法,困难是逼出改革来的,大家不要忘记改革,改革带给我们很多奇迹。我相信如果我们坚持改革会带来更多的奇迹,中国的未来是有充分信心的,中国的30年增长,有巨大的财富,城市化没有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广阔的市场,这都说明支持中国经济走向高峰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所有的这些都必须依靠改革。改革的关键既包括短期行业,比如说短期当中发展中小企业,在4万亿切蛋糕的时候给中小企业一点,比如说通过转移支付减少一点政府主导投资来刺激消费。同时我们还必须建立一个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时候,把重心放到机制完善上,这就是长期效应。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对今后中国继续沿着邓小平创造的改革开放道路走下去,我们认为中国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可以既造福中国又造福世界,所以我们说改革促消费,改革调结构、改革理机制,改革保稳定,改革提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