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勇
为了节省时间,我把时间锁定在10分钟内。今天的会议主题是经济繁荣时期的经济财政政策,显然是把经济周期和财政政策绑在一起,而且是从宏观经济学一般的角度来定位。我们把这样的主题引入中国国情的时候,在经济周期和财政政策中间加一个桥梁,财政改革。我们预期的任何财政调整在当前的中国都要寄托与财政改革的实现。没有财政改革的推进,几乎所有的或者任何的财政政策的举措,针对经济周期调整的举措都很难奏效。我举几个例子,从05年开始的稳健财政政策,主要内容当时就被定义为16个字,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这16个字是经过了仔细的谋划最终敲定的,直到今天,尽管我们所说的通货膨胀比较04年、05年言重了许多,但是这16个字的基本内容今天仍然适用,没有变化。而且在16个字当中,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时候曾经反复论证过,真正具有实质操作意义的,只是推进改革这四个字。控制赤字很难,调整结构是一直提的,增收节支又是财政的日常工作。真正能让财政政策对经济周期发生作用的,是推进改革这四个字。
我们都知道财政政策发挥途径的线索有三个,调整支出、增加收入、调整收支间的对比关系。在当前的中国,这一季的研究报告可以反复说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支出和收支对比关系,而在收入。超收也好,增收也罢,你要改变或者削弱目前增长的态势,靠什么?不是靠财政政策的调整,而是靠税收制度的改革。税收制度是最终决定超收和增收态势的重要因素。
我们都谈到总量靠货币政策调整,结构依靠财政政策的调整。一旦财政到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背后牵动的是相关领域的既得利益格局。人民大学如果是四个亿的支出,国学院要削减经济学院的支出能做到吗?只能通过分配上多给国学一点,少给经济学院一点。凤良教授强调从名义稳健转为实体稳健。就中国的财政赤字而论,你看到年年有赤字,而且年年在削减赤字,一旦把赤字和增收超收连接再一起,已经不是寻常的赤字了。任何一个不懂经济学的人都懂这个道理,我这方面收入增长很多,去年是1.2亿,我还和别人借了1.8亿,这样还有必要安排财政赤字吗?找别人借钱的利率肯定高于在银行,但是在中国就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超收问题,无论是超收还是增收,经济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紧缩。之所以产生偏松,无非是这笔钱被支用了,如果存在国库里肯定是紧缩的作用。要改变超收走向超支的关系,同样是这样的情况。
就中国今后而言,更多的变数在改革,看能不能真正的推动。今年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明确表示,要花大气力推进改革。我们把眼光放在这里的时候,最终又落到两个格局上。一个线索是非政府和政府部门的关系,或者叫政府和企业居民之间的关系,最重要落实在葛布分配格局的调整下,整个GDP中有多大的比例被政府拿走,这才是实质内容之一。第二是不同级次政府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中央、地方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关系,最终落在政府财力的格局上。从政府从GDP拿走的部分当中,有多大的比例归中央,有多大的比例规地方,以及多大的比例在省一级和其他的基层的政府那里分享。这是两个财税改革的实质内容。提到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发现什么呢?难度太大,推进任何一方面的改革难度都很大。而这种难度不来自于技术性的操作,我们知道该向何处去,甚至我们知道该如何向何处去。今天在座这么多专家,要谈论财政政策的调整,难度在于触及到既得利益格局的调整,而且在财政的格局上更多的要触动政府的利益甚至是中央一级政府的利益。
比如前一个格局GDP格局的调整,我们的报告说了,这些年居民收入的比重急剧下降,政府收入在上升。我们知道该往何处去,要通过税收制度的改革来调整GDP的分配格局。但是税收方案有吗?03年10月份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盘托出了,走到今天我们这样的税制改革子实质层面上刚刚触及,尽管每年都有大量的改革出台公布,但是涉及到政府实质财政收入和比较大比重的还没有涉及到。比如说增值税,大家都在谈增值税事关环保,事关这个那个,但是改革如何?试点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但是依然要试点。同样一个方案在一个地方反复的操作,在各种压力下,从去年7月开始搬到了东部的26个城市,我们大家肯定要问,为什么增值税的转型改革步履如此艰难?显然原因在于增值税是政府收入的大头,占领年都占47%左右,这个动了就动摇政府的根基,最终还取决于政府是不是舍得自己割肉,同时调整格局。不同级次政府的关系,我们都知道中央政府集中了60%的收入,地方政府集中了60%的支出,这种格局不合理。我们要调整,要改变现在的格局,另外一种思路是仍然把钱集中在中央,然后通过转移支付的办法发放给大家。这两个思路上一直存在着争论。究竟哪个思路好?我们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分析,但是任何一种分析的结果都告诉我们,最终仍然是触及中央一级政府的财利格局的调整,仍然触及的是利益格局的调整。我们说难是难在利益格局的调整,但是又很容易,容易就在于我们知道它大致的路线。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