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微信公众号

李扬
    谢谢母校给我这样的机会。
    现在情况很复杂,很多意见不可能非常的完全,非常的客观,非常的正确,所以很多意见请大家参考。
    我想讲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方面我延着广谦教授的话说,我认为当前问题固然表现在金融领域,但是解决方案还是在实体经济或者反过来说,我们要想使这个形势稳定下来,首先要稳定实体经济。
    第二个想法,针对目前,因为金融危机还在展开,说实话现在它的全面特征我们不能够非常清楚的看到,但是有一些事情,已经初见端倪,对这个事情要进行一些预见和研究。
    我非常同意广谦教授的话,目前的危机还在金融领域,实体还没有受到特别大的冲击。
    大家都知道,我是做政策研究的,因此我首先想的是我们怎么来创造一个好的实体经济环境,来应对金融风险。
    现在创造好的经济环境,中央目前已经有一个表示。去年年末是双房,今年是一保一控。从双方到一保一控已经体现了政策的转移。
    对于“一保一控”,我认为中国长期的物价水平的上涨,这种风险是不存在的。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做分析,宏观层面上来说,中国大家知道,长期以来是储蓄大于投资,就是总供应大于总需求。去年我们的储蓄率已经超过50%,天天不是说我们的消费低嘛,它的另外一面就是我们的储蓄高,储蓄高就要用投资吸收、用出口吸收。总供应大于总需求,有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这是说不过去的,说通货膨胀来自需求面说不过去。
    第二个宏观因素就是政府赤字。我们知道在历史上、理论上,所谓通货膨胀就是政府赤字造成的,或者反过来说,没有财政赤字的条件,长期持续通货膨胀是不可能的。美国肯定是这样,美国现在美联储最近的公告,在讲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的时候,把重要的力量放在通货膨胀上了。这个通货膨胀话怎么引过来呢?我现在就要掏钱,口袋里没钱,没钱只好发债,债务的恶性循环。中国不存在这种情况,中国政府实际上是长期的盈余。我们以政府为主体的收支,反映在预算内的是一部分,我们知道有预算外,我们知道还有体制外,当然准确地做出这样的分析,我们需要把这些帐户合并一下,我觉得我们大学应该做这个事,现在在市面的人忙得不得了,我们应该做这样的工作。
    从金融角度,我们有一个数字能够非常准确的告诉我们是这个情况。什么数字呢?就是政府在中央银行的国库存款,大家不妨去翻一翻,到六月底是27000亿。去年我们财政收支是5万亿,政府在中央存款的余额是两万亿。说明我们的政府财政是盈余的,在政府财政的盈余情况下,不可能有通货膨胀,这是宏观上的两个因素。
    结构上有四个因素。
    一个是国内猪肉、蔬菜什么的,这个是很周期性的一种状况,是短期冲击。通过一个周期调整,还是可逆的,现在已经看到它可以逆了。
    第二个,刚才报告讲了很多了,讲石油,大宗农产品,大宗资源商品。我在去年年末判断,这些东西是撑不住的,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会大幅度下落。当然这个趋势是否有巩固,我觉得有不同的看法,人民大学的看法是不乐观,而我是很乐观的。这些产品的定价远远脱离开工艺、需求、储备,就是金融投资,这些年来我们金融过度发展了,自娱自乐,不管实体经济有什么需求,不管实体经济有什么变化。这个因素对于我们来说是可以弱化和改变的。
    第三个,就是劳动工资。工资上涨是一个非常讨厌的事情,工资如果和物价造成一个螺旋上升,是一个极其讨厌的事情。
    我们现在出现这个问题,工资上涨最近两年开始有所表现,我们在《劳动合同法》等等强化了劳动市场的僵硬性。当然我看到有很多不同意见之后,说《劳动合同法》不是说永远雇佣等等,不断的找回对劳动市场不利的影响。当然这个事情,中国的工资成本恐怕是上升趋势,这是一个长期物价上涨的因素。
    第四个,这么多年来,应当说拼环境,拼资源,自己拼完了,拼国际上的。所以这种模式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肯定要改。我们企业从日常的经营中也感受到这个东西是不行的,因此在今后如果说环境友好,资源节约,要想转变这样一种发展模式上去,我们必要条件之一是改变资源和环境的定价模式,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就是提价。提价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于是这方面的价格上涨就会不断进入我们的价格体系,就会成为推动价格不断上升的因素,我看我们的报告里面也都非常敏锐的讲到。
    刚才这样分析下来,有的是有利于物价平稳,有的不利于物价平稳,综合下来,中国不存在长期持续的物价上涨,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如果它恰好落到3到5之间,那是天佑中华,刚好使得我们进入了一个叫做最优通货膨胀那样一个模型中,我觉得这种情况很可能是我们要得到的这样一种结果。因此,从去年开始的这么些风风雨雨,对于中国来说很可能就是一个有惊无险。
    讲到危机,这个危机还在展开,比较系统的总结现在还做不出,有几点大致的看到。
    金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有过度发展、有自我服务的这样一种倾向。比如证券化还好说,它还是和一个实体经济的现金流相关,我们把现金流重新剪裁一下,现在很多的CDO、CIO等等很多的理财产品和天气挂钩的产品,和开发银行利润挂钩的产品,纯粹是深造,深造出有很多是赌博的原理,很多是这些内容。这次危机,我们看到恐怕挤的就是金融上层建筑中的上层建筑。
    我们把经济分成两块,一块金融,一块实体,货币经济中的金融部分,挤压的是这个。我们现在这次整个降低金融业的杠杆率,不同的角度来说,说的都是一个意思。那个上面,它本身是完全可以脱离开实体经济,甚至脱离开它的原生金融产品无穷膨胀的。回过头来,我们不是说不要搞金融创新,而是今后金融创新一定要密切联系,金融是干什么的,经济决定金融,在什么条件下都是对的。
    最近几年,其实债券市场规模很大,不发达的是与企业相关的债券,不发达的是和居民相关的债券,而和金融机构相关的债券无穷膨胀。一会儿一个次级贷,一会儿一个混合债,A银行发了B银行买,B银行发了保险公司买等等,倒来倒去就是不到实体经济去。
    在今后金融发展中,那种传统的金融和这样一些基于对现在技术的这样一些金融,我们叫现代金融,究竟应当保持什么关系?为什么提这点呢?
    我们稍微回顾一下,上个世纪末,整个金融界的口号是什么?商业银行是本世纪的恐龙,也就是说商业银行不行了,传统银行业务不行了,都是资本市场的天下,都是投资银行的天下。现在同样一个相反的话,商业银行收复实地了,你们看倒的都是投资银行,买它的都是商业银行。刚才说了,金融机构出问题了,不是说他一文不值了,只是此时此地不值,我们的ARG,如果确认48小时内倒闭它一分钱不值,但是政府一掏钱,大家会说ARG还是很值钱,第一个就是ARG的飞机租赁公司,ARG凭借强大的经济实体买了很多飞机,然后租赁到世界各地的国家,这块卖起来都上千亿以上。再一块,ARG的传统保险业务,它那些理财业务不行了,但是传统的理财业务,保障性的理财业务,仍然很值钱。ARG一倒闭,首先是香港退保,然后新加坡退保,退的都是投资理财性产品,传统的保险基本没动。所以这个事情需要重新审视一下。
    到底金融结构应该是怎样的?以后我们要好好研究一下这个事。
    第三个,金融业发展市场化的问题。我看我们的报告说要迅速的市场化,这个我不敢苟同。这次危机告诉我们迅速市场化可能是有问题的。
    这次次贷危机暴露了新自由主义的缺陷,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终结。新自由主义就是完全市场化了,放松管制等。我觉得,有一点可以肯定,完全迅速的自由化是不可取的。中国这次幸免遇难,上次亚洲金融危机幸免遇难,我们评价都是歪打正着。所谓歪打就是我们不开,然后免了,这次又歪打正着,这个事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鉴于金融业相当程度深是一个公共行业,因此金融业的业界里完全推行那种市场原则可能不是最好的模式,至少我们应当给政策性金融保留一个地方。我们国家对于开发银行一下子市场化了,实际上是欠考虑的一种做法。
    第三,看到我们报告里面讲的一些对策,我就对策做一点评论。我们很看重党政一体化,当然香港这个事情在中国来说是相当大的事情,但是它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当时看那个解释有问题,“通过港深一体化我们能够更加自由化”,解释说因为港币兑美国联系汇率,如果一体化最高境界是一个货币,次一点的境界是联合浮动,我们兑港币的联系汇率,看来目标和你前面说的完全市场化又不是一样了。而且大家要注意,现在大家讲的热钱,不管说严重程度怎么样,规模多少,最重要的通道之一是香港,现在又加了一个通道是台湾。当然我们还不能很好掌控整个这个局面的时候,恐怕还是缓一缓为好。
    我们国家最近一连通过很多的条例等等,非常值得关注的是新的管理外汇条例,新的管理外汇条例实际上是加强管制的条件,当然这里面我们就要说到,都要推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可兑换,自由化等等。自由化一个是自由流动,第二个就是在自由流动中的汇兑的自由化。这个汇兑过程,我们重申了要真实交易原则,所谓真实交易原则,你换一分钱我要告诉你是干什么的,你说不清楚,我就不换给你。所以在这里,我们外汇管理条例我们是加强汇兑的管理,是交易环节过程中的汇兑问题,加强汇兑管理,来堵住国际资本对金融资本市场的冲击,这应该也是比较明智的做法。
    这次到学校里,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提了非常多的新课题,这些新课题都值得做好多博士论文,我愿意和各位共同探讨。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