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微信公众号

王庆
    首先非常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参加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谢谢杨老师给我这个机会回到母校。刚才在作在那里听了各位专家的发言都很有收获。尤其是我们这次的报告,虽然我没有机会仔细阅读得出像姚景源总经济师那样的评价,但是我相信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机构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质量不容置疑。
    利用这个机会我谈一谈对整个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看法,我认为研究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要有一个全球的背景,这一点中国人民大学报告的出发点是非常合适的。而且我非常同意这个结论,我们这个全球化过程中红利是一个终结的过程,这一点我前不久在《财经》上也发表了类似的文章。全球化在2002年以来,把全球经济带入了很高的经济增长水平,在过去四五年中经济有了很高的增长,但是实际上整个的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正在一个下降的通道,主要是因为全球化红利的减速。开始来源于一些国家观念的改变。这个表现在中国加入WTO,中国的经济体系和印度的开放,全球劳动力增加,这作为一个劳动基本要素的增加,是使全球经济增长和扩大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这带动了对大宗商品需求的扩张,推高了包括石油、铁矿石在内的一系列的产品价格。如果没有石油价格高起也就没有粮食价格的高起,很重要的环节是包括生物、医药、乙醇汽油的发展,使粮食变原料这个工业变得有利可图,大量的农业生产减少了粮食的供应,推动了粮食价格的扩张。
    为什么说全球化红利将终结呢?全球化红利的开始来源于大量的廉价的生育劳动力,粮价的高起意味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中国、印度、越南劳动力的价格会提高,全球化来源于廉价劳动力,终结于廉价的剩余劳动力。全球的经济是要放缓,我们过去看到的高增长低通胀的现象不会兼得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抑制通胀,经济增长必须放缓,这一点我非常同意范剑平教授的观点,你要一直通胀,必须要付出经济增长的代价
    实际上美国次贷危机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是一个金融危机,在整个经济调整过程中,任何调整首先是从金融市场发生的,因为金融市场一项是前瞻性的。美国次贷危机实际上是全球化终结中的调整,很重要一点是由于美国金融市场最发达,美国的金融市场最敏感,实际上很多金融问题在欧洲一点不比美国的不严重,只不过没有先发生而已。由于美国发生次贷危机,造成了一些政策的反映,更加剧我们看到的一些情况。比如说全球化红利终结之后的通胀和增长不能兼得,这个权衡在政策法律上显得特别的明显,尤其表现在美联储的反映,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保证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但是经济危机发生之后,角色转变了,转变成控制危机的蔓延,控制危机的损失,所以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和降息,这个结果帮助美国经济,的确是美国次贷危机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对全球有一定的影响,美元贬值推高了大宗商品的价格,以大宗商品为载体,通胀压力向社会各地传播。从这个大背景下看中国膨胀的问题,从2005年开始出现,是食品价格推动的通胀。如果我们放在全球化红利的调整和终结过程中,中国食品价格涨就是全球化红利终结的过程,我非常同意李稻葵教授讲的,背后有很多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来讲,中国的通胀06年下半年以来,以食品价格为推动的通胀是全球化红利终结中的具体表现。但是中国通胀进入了2007年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以来,这个通胀和次贷危机就有关系了。石油价格从去年底不到一百美元一桶涨到140美元一桶,全球的需求在放缓,这个剧烈的变化一定要有剧烈的事情来解释,这个就是美国次贷危机,包括美国减息,中国从去年下半年,尤其去年第四季度到现在有相当部分的输入性的因素,有大的背景下的全球化红利结束的通胀压力产生,还有金融层面的变化。
    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很有意思,一点就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等等一系列政策的反映,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压力,热钱流入。这些对中国来讲都是通胀性的加速。世界经济在放缓,中国出口在下降,这一系列因素中将产生一个通缩性的影响。中国面经济面临的问题,我们看到一系列的通胀因素的完全出现,这个通缩性的因素没有完全出现。政策性的挑战在未来通缩性因素什么时候出现之前,通胀性因素完全显现过程中,这是一个尺度问题。目前我们货币政策的尺度还是比较合适的,实际上你认为在未来经济会放缓,出口会放缓,周围的经济通胀不可能维持下去。如果在这里过度的出现大幅度加息等紧缩措施,恐怕会起到叠加效应,这个风险还是比较大的。从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政策挑战就是在一个时间窗口,这个窗口可以三个月、六个月、九个月,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避免失控?通胀到底失没失控呢?我认为并没有。我们在看这个问题的时候,很重要是要区别两个概念,这在我们讨论中是经常出现,而实际上是有本质区别的,一个是价格水平,一个是通货膨胀率。大家往往反映说,当前如果提出对中国通货膨胀率前景是一个乐观,往往受到一个质疑,就是一个通货膨胀率,不是质疑中国的价格水平。中国的价格水平仍然会保持比较高,但是很难新猪肉价格在去年涨到60%的基础商再涨60%,只要价格水平在高位维持住,不再继续上涨,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就会下降。从这一点来讲,对通货膨胀率和价格水平的判断,大家的感受不太一样。只要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即使第一季度8%,甚至上半年都是8%,只要通货膨胀率在逐渐的下降,这就是通货膨胀率没有失控。我们在未来相对一段时间内经济放缓,通胀帮助中国经济降温的作用就会显现,我们对通货膨胀率的判断还是相对比较乐观的。
    但是另外一个最重要的看法就是刚才李稻葵教授也讲的,北大一些经济学者说通货膨胀是货币政策现象,这一点我完全同意。通货膨胀就是一个货币政策现象。但是在这里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处于这样的观点,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政策现象,但是M2的增长速度比去年明显放缓,出拉5月份的明显反弹,M2是在放缓。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本身并没有出现放缓的现象。所有的迹象都表明,中国通货膨胀不应该是个问题。关于M2的增长速度的问题,刚才我们也谈到了,实际上也是引起担忧,5月份的M2的增长速度是18点多,这个时候央行提高了准备金100点,造成市场的振荡,这也要区分一个概念,这代表了货币政策宽松,这一点也是值得区分这样的概念,实际上我们观察的货币供应量不是货币需求也不是供给,而是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结果。实际上M2的增长速度5月份达到这么高,相当程度上是因为老百姓的银行存款增长,是因为股市大跌,大家把股市的钱放回的银行里。这个情况下来讲,是因为货币需求增加造成M2的增加。意味着什么?当货币需求增加,即使对M2增长速度快,背后是有货币需求增加因素带来的,未必意味着货币条件的宽松,这从实际中看到,老百姓把钱存到股市里或者放在银行里,并没有构成实际购买力。去年即使是16%的M2增加速度仍然快,反映的是货币需求的下降,老百姓把银行的钱都放到了股市。我也呼吁我们的政策制定者关注这样的一个货币需求的对M2的影响,M2的影响加快并不代表货币政策的宽松。这里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热钱的问题,M2的增长加快很大程度上是外汇管制过多,控制M2的增长速度有一些挑战。在热钱的讨论问题上,尤其是在越南发生所谓的经济危机之后变得更加热烈,但是我觉得对于热钱讨论,首先一点一定要有一个定义,不能热钱当一个框任何概念任何问题都装在热钱中。热钱有一个严格的学术定义,你是纯粹为了追逐汇率和利率利差在短期内的投资,学者说几千亿美元在中国经济里,如果中国经济逆转发生大量流出,这热钱定义是另外一个概念。从这个意义说来讲,大家讨论热钱背后要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如果大家讨论一种考虑,如果中国经济发生越南的问题,会不会有大量的资本外逃,这是肯定的,但是不是外面的热钱进来然后跑出去?不一定。如果经济危机,大家都有可能把钱从银行拿出来换成美元。中国老百姓自己资金的移动产生了威胁,还是说外部的影响。如果大家仔细研究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实际上热钱的数量还是相当少的,的确是第一季度的热钱流入加大了,但是绝大多数的规模还是很小。
    很多人说是汇率升值造成热钱流入,这个我同意。的确有热钱进来,但是这里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汇率升值压力的存在,汇率升值预期产生,归根到底是因为顺差太大,这是汇率升值的根本原因。而热钱流入本身是对这样的一个反映。换句话说,如果中国的顺差明显减少,中国的外汇积累停下来,热钱流入的根源不可能消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些观点认为说,当前治理热钱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打消人民币升值预期,说着容易,做着很难。打消人民币升值预期在实际操作中有两个办法,一个是人民币和美元直接挂钩,另外一个办法是人民币实现一次性的大幅度升值,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人民币的单边升值预期。如果政府在这方面没有意愿去做,所谓热钱的问题将会长期存在,长期困扰中国宏观经济观念。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认为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最大的挑战,还是一个汇率政策问题。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我的看法和前几位专家老师的看法有不同的地方,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如果其他专家认为对汇率政策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的话,我认为中国宏观经济最大的问题是汇率政策问题。就讲这么多,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