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微信公众号

魏加宁
    大家早上好,首先我想讲一点,人民大学这个报告越做越好,有很多观点、分析方法我很赞同,尤其这次报告从题目上提出来全球滞胀威胁下的中国宏观经济,提出了一个滞胀的概念。事实上,我觉得这是一个重要的走势。除了谈了全球有滞胀的威胁以外,国内的学者也有一些专家提出来,中国是不是也面临着滞胀的威胁。前面一些专家讲了,今年的分歧越来越大,关于宏观经济的走势有各种各样的担心,一个是滞,一个是胀,一个是滞胀。确实存在着这三种担心。滞胀的担心更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今天在学校是一个学术的场所,我更愿意换一个话题,就是就滞胀问题进行一点探讨,我临时决定把发言稿换了一下,美国70年代滞胀的研究的东西。
    发生滞胀只有在7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出现过。其他的时候腰背是滞,要么是胀,没有同时发生滞胀现象的。只有这么一个案例,我们把这个案例做一下研究,对中国非常有启示的意义。首先美国60年代是一个黄金时期,当时约翰逊总统提出了伟大社会建设的纲领,这个纲领是保护人权,向贫困宣战,他向美国人民许诺,通过社会变革可以消除贫困,实现平衡。它扩大联邦政府对社会福利的责任,对象和范围比原来更广泛,主要表现在有关就业、医疗、教育、生活、住房和城市发展等一系列法律的颁布,计划的实施以及政府机制的设计。
    当时美国经济处于非常好的时期,属于上升阶段。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也非常好,但是当时州和地方政府的财源不足。约翰逊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法案和一些计划,把联邦政府的资源转移输送给州和地方政府,具体的内容我就不展开了。我建议大家看一下《伟大社会建设》相关的材料,网上也有很多相关的文章。有专家提出来,美国伟大事业建设所做的一些事情和一些领域上做的事情和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美国很多负面的遗产在70年代陷入了长期滞胀的剧变,具体的过程也不讲了,简单介绍一下各个学派对于滞胀的成因所做的分析。
    在70年代以前,根据传统的凯因斯主义理论,人们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此消彼涨的关系,而不会同时并存,宏观决策的要点是在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寻找一个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都可以承受的点。但是西方发达国家70年代出现的滞胀,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同时出现,让人开始确已凯因斯理论的政策,认为他们用通货膨胀的方法导致了滞胀的出现,不同的学家做出了不同的分析。除了外界石油危机的因素以外,除了经济学家的分析来看,主要是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一个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角度,一个是社会福利政策的角度。首先是从宏观经济政策输入的角度,有这么几个分析,一个是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最先对凯因斯主义理论提出质疑的是是弗里德曼,他提出失业和通货膨胀相互强化论,他说菲利普斯曲线的替换关系只短期存在,长期并不存在。从场合来看,失业率总是处在由于摩擦性原因和结构性原因引起的自然失业率之上,任何试图将石油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努力不仅是徒劳的也是有害的。只有人在从事货币幻觉的时候,预期通胀率低于实际的时候,凯因斯理论出现暂时的成效,一旦人们对经验的学习,政府为了维持低失业率又不得不进一步增加货币投放,由此产生了恶性循环,不仅充分就业不能实现,而且会导致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换句话说,人们在追求短期成效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不知不觉的将菲利普斯曲线的位置不断的推向远离原点的方向,只能在更高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寻找新的平衡。弗里德曼的批判性的分析很快在美国现实生活中得到验证,美国《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专门有图描述了这个轨迹。理性预期学派对凯因斯的批评更厉害,他们认为凯因斯主义调节国家经济的措施无论长期还是短期都是无效的。
    从财政政策的角度,货币主义认为,凯因斯主义影响下,西方往往通过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投资,只是用政府投资代替私人投资,政府投资往往用于非生产性的项目,而私人投资总是生产型的。用非生产型的投资代替非生产型的投资就是用政府投资代替私人投资,这样会造成失业,也会使社会的生产量减少,从而造成通货膨胀,财政政策是滞胀的根源。
    从税收政策角度分析,供给学派认为实行凯因斯主义政策对自我机能的破坏是造成滞胀的主要原因。供给学派认为滞胀问题来自于凯因斯主义对总供给的破坏,凯因斯主义政策为了弥补政府的开支必须提高税率,使劳动者和资本家无法获得应有的利润。在两个方面对总供给产生破坏作用,一方面使劳动时间和生产链减少,一方面也减少了资本家投资的积极性,企业的雇工人数必然下降,两个因素加一起,减少了社会商量总供给量,后果只能是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凯因斯主义大幅度扩大和紧缩货币供应量只能使市场机制获得更大的冲击,难以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因此主张减少财政干预,刺激供给的增加
    凯因斯吸取了教训,修正了原来的理论,对滞胀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凯因斯主义对滞胀做出了解释,总需求的增加会使物价和工资上升,由于企业控制了物价,工会控制了工资(美国工会力量很强大),使得物价不会因为市场供不应求而下降,由于市场上工人和岗位空缺并存的特点,工资并不下降,宏观经济政策会导致菲利普斯曲线的位置离原点越来越远,最后陷入高失业和高通货膨胀并存,宏观调控无从下手的局面。
    再有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新古典综合大师赛维尔讯认为,凯因斯主义一方面不能尽快的消除失业,从而形成滞胀,60年代伟大社会建设时期,各项福利计划的扩大和实施,保证美国政府尤其是联邦主义用于社会福利的膨胀。导致政府的开支不断的扩大,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福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贫困,但是没有从根本上产生贫困问题,相反产生了福利融化。当工人在福利额和工资额比较之后发现,下岗情况下,各种社会福利加起来的总额要比在岗的时候的最低工资还要高,这样宁可不去工作,也就是说是一种自愿的事业。这种现象实际上在中国,在有一些大城市基层的居委会的范围内也出现了类似现象。其次供给学派也反对美国的社会福利开支,认为美国的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措施已经进入了效果递减的境地,失业保险制度会鼓励失业,伤残保险会使暂时伤残隐藏成永久型的残废,供给学派主张尽量消减社会福利计划,降低保险津贴、社会救济金额,限制领受条件等等,有一些具体建议我就不展开了。
    再一个方面就是从技术层面上看,当时约翰逊政府是在紧期扩张财政增长非常快的时候制定福利计划,当时联邦财政欧充足的资金来资助这些计划,但是他犯了一系列错误,一个是分散制定福利计划,使得各项福利计划加起来之后,总的规模比较大,受益规模不断膨胀,一项福利计划开始的时候比较少,社会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风险加入其中。有了这样的福利计划和工作人员,他本身也愿意扩大这个福利计划,规模不断的膨胀。近期扩张期制定的计划,标准比较高,而且也没有弹性,这样使经济在困难的时候,财政状况日子不好过了。
    第三个方面是从政府管制的角度,美国什么时候开始的政府管制说法不太一样,到了罗斯福新政的时候,美国政府管制部门委员会总共才有20多个,真正开始大规模管制是从罗斯福新政开始的。一系列的管制机构建立起来直勾,连命名的英文字母都不够使了。有的管制机构就要下达大量的管制指令,一系列的管制条例,导致美国企业受到了非常大的诉求。
    最后,里根政府在克服滞胀的时候,也是从三个方面去做的,一个是从宏观经济领域降低管制、压缩税率,减少财政赤字,再有在社会福利政策方面开倒车,实行逆向改革,削减社会福利,但是削减的过程可以看到,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采取的措施基本上没有动,但是在约翰逊伟大社会建设时期增加的福利进行了大量的削减。
    在政府管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放松管制的做法,搞活企业了,不展开了。我这里想说的是对于滞胀要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使中国经济确保不出现滞胀。谢谢。